我对自己的认知一直是想得太多,性格有很大缺陷,心理上肯定是有点毛病的。所以阅读本书时,我把自己代入精神病患者中,在作者提出各种建议、方法和指南时,我积极地思考、记忆并摘录,时刻准备着拯救那个发病的“我”。
本书第一部分介绍四种病症时,最直接的感受是痛苦与同情。抑郁症患者的不断挫败与恶性循环,躁郁症患者的割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听幻视等等,他们的生活远比我想象的要更加艰难。尤其在精神分裂症章节中,作者写患者要对抗疾病就要积累病识感,即对疾病的洞察力。“既想在妄想中体会幸福,抗拒药物,也会努力接受药物治疗,他们需要不断努力寻求所经历的未知之事的答案,不管这种做法是在强化病识感还是在强化疾病,他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在经历苦难”。
第二部分写带着疾病去生活,刚开始的章节就是“不会康复的人”,作者丝毫不避讳地讨论疾病的冷酷现实,真的带我们走进了真实的精神病人的世界,冰冷而残酷。但幸好作者用自己八年的诊疗经历为精神病患者又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给出了实际的、直接的、亲测有效的建议与指南。“人可以忍受巨大的痛苦,不过仅限于存在边界的痛苦,摧毁人类的是超乎预想的痛苦,即具有强烈不确定性的痛苦”,精神病人需要面对的就是这种不确定性的痛苦。作者在书中不断提到对抗疾病就绝对不要放弃,并且应当随时寻求他人的帮助,要警惕孤立无援的状态。
在躁郁症康复指南中,作者提到患者必须拥有一个足够抵御侵袭的坚实基础:固定、专属的空间,长期维持的有一定距离的偶尔交换相似情绪的关系,良好的身体,坚持实践的一些不必分好坏的习惯。这四点我认为是具有很大积极意义的方法,每个人都应该参考这四点塑造一个自己的坚实基础,来对抗精神病或是生活中的不良情绪。
另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是“用兴趣来对抗时间”:培养一个兴趣活动,最好是户外的,要定期前往。“兴趣活动犹如新鲜的空气与水源,给我们带来当下所需,防止我们重回过去”。作者在这部分还专门为自残和自杀开了两个章节,读这两章时是我感觉最沉重最难受的,因为他们本就是很沉痛的话题,但偏偏社会对他们其中的内核很少谈起,作者则毫不避讳,为我们提供了崭新而真实的见解与看法。感到沉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想起了我高中时亲眼目睹同桌自残与自杀的场景,现在她已经被确诊为精神病了。我已经很久没有了解她的生活了,通过偶尔的朋友圈和空间我感觉她现在的生活相比以前已经好很多了,真希望她能越来越好。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作者真的给我了新的希望,我不想再计较自己是不是不正常,是不是有病,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我会按积极参考作者的方法一点一点完善自己,让自己更强大,来对抗抵御侵袭我的敌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