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飞老师在第16届FIRST电影节。
最近一次见到谢飞老师是在今年的First电影节上。电影节上见到的谢老师和其他场合有点不同,黑色T恤,无印良品的衬衫,休闲运动鞋,这个时尚的背影乍看之下很容易泯然众文艺青年。80岁的他和大家一样,在这里享受着电影节三件套:看片,会友,写豆瓣。
如果不是特意关注,很多朋友对中国第四代导演及其作品恐怕都比较陌生。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对导演谢飞的熟悉,他不仅经常出现在国内各大电影节上,更是豆瓣网知名用户——在这里,他有8万粉丝。这大概可以如果说第四代导演已经被知识化地“嵌入”了当代中国电影史,那么谢飞则始终在尝试以自己为支点续写第四代,并重返当代中国电影史。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不妨把这本《叙旧与尝新:谢飞自选集》分成两个部分来看,一部分围绕电影创作展开,包括影视创作和电影研究,另一部分则围绕电影节展开,包括他对电影节、电影产业、电影教育的思考。书中很多文章,此前已在不同刊物上读过,但以自选集的方式系统地、集中地来读还是第一次。也正是通过这次重读,让我对谢飞以及他眼中的当代中国电影有了新的认识。
合上书的那一刻,似乎突然间就理解了为什么前代导演里有且只有谢飞会真的进驻豆瓣,成为大V,因为在他身上始终存在着“滞后”的遗憾与“超前”的冲动。由于具体的历史原因,这一代导演电影创作起步较晚,且一开始对电影艺术的认识也相对比较局限,但反过来也正是这种遗憾造就了他格外敏锐的意识和始终超前的眼光:第一个拎着拷贝去电影节参赛,也最早意识到高清数字资源的重要性;意识到电影节和交流访问的重要性,并把这种影响迅速转化到创作和教学中;促成“第四代导演”作品重映,推动电影史研究重新发掘第四代;进驻豆瓣成为活跃用户,和年轻人零距离交流。
在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时,他总是很坦诚地讲述自己如何变化,强调旧观念必须通过新思想来打破,因此不仅“电影语言”要现代化,“电影观念”更要现代化(《电影观念我见——在“电影导演艺术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这也是他几十年来一直在坚持的,无论是推动电影教育改革还是支持电影节发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电影观念的现代化,拍电影的,看电影的,都是如此。
早在80年代谢飞就提出了电影工作者的学者化问题,这也是他在当代中国导演中显得非常独特的重要原因,他有一种强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的意识,作为导演的谢飞、作为教师的谢飞和作为电影节嘉宾的谢飞是分不开的。对当代中国电影史而言,谢飞是复数的。
当然,读者也完全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了解和熟悉当代中国电影发展的“口述史”,在访谈和观察中获得与电影史专论不同的现场感。比如,《香魂女》和《喜宴》同获金熊奖之后,市场反馈截然不同,《喜宴》的欧洲发行商做了充分准备,电影节期间就卖给了20多个国家,得奖第二天台湾地区的就正式公映,整个发行上映安排相当丝滑,而我们则因为彼时市场体制尚不完善,虽然得了奖但发行方面却更像是“围观群众”。看到这里,简直忍不住拍桌慨叹。
除此之外,值得读者留意的还有编者王垚老师的电影节研究。不仅是因为作者和编者都身体力行地在全世界参加电影节,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的参与和专业研究,让更多观众和研究者真正认识到了电影节的价值和重要性,这对于电影观众、电影教育和电影研究而言,都影响深远。
总之,不要因为这是一本自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