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读她的作品就好像将善变的情绪和流动的观念一遍遍在脑中编织,融入,抚摸,交合,然后达到高潮。以至于身体里真正的欲望只能冒出几秒钟,然后就被另一个新奇的构思压过,无比追求精神之境了。
弗吉尼亚·伍尔夫以细腻的文字和大胆的写作风格影响着全球一代代读者。她以意识流写作手法著名,多种时间结构和思维转换的方式,大量地探讨人生,现实与哲学。
《到灯塔去》十分具有代表性,齐拉姆教授一家与几个亲密朋友在岛屿上度过一段假期时光,除了大家在讨论何时到灯塔去之外,并没有过多的情节性。
但是,恰恰是脱离了常规的叙事性,才能抓住人物内心的分秒悸动。曾经我们那些一瞬间划过的主意,抬头仰望星空的思绪,对死亡和未知的探索好奇,在她的笔下都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伍尔夫在描绘人物的思考,也在引导观众思考她的思考。她太跳跃了,以至于不是所有人都能习惯,她以自己创造的人物为切口,在提出反思的时候,其实是在反思自己。每个人物看似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观念,事实上就是她矛盾而复杂的情绪:好像这样也说得通,好像那样也没错。臣服世俗下是有规则的,打破束缚,一切都是存在,都只是存在而已。
又或呢存在与头脑中的幻想,也算存在吗哪怕是景色,那一片海,那一场迷雾,也是透过人物的目光和视角存在着。海浪是美,真美,美得好像不停地向着杳无人烟的仙乡梦国奔流。
你会惊讶于,弗吉尼亚伍尔夫如何做到将如此私人化又抽象的意义赋予文字上,又是如何用整个框架铺开在每一个细节性的想象里。我们对生活有看法,我们对爱情有看法,我们能感知自己的情绪,她能以你熟知的每一个字,在比喻上下功夫,在拟人上不停摸索,直到那句子是极其优美而又一针见血地。
有人问,伍尔夫到底在说什么她没有吸引人的故事,哲理讨论也不及大哲学家般独特,她的意识流真的只是自己的意识流吗他人的意识,我们又如何窥探呢。
我认为,把弗吉尼亚伍尔夫称作意识流,有些低估她的能力了。她不停一刻地在思考,那些观念不是刻意地,而是自然而然地就在自我中挤作一团,然后,她打开了思维的黑洞,先是任由它们飞翔,然后编排,有次序的召唤它们登场。
除了文字功底,伍尔夫早在二十世纪就有意识在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引导女性独立,不断在思考中做出抵抗。她既先锋,又才气,至少在书籍里,她沉浸在自己的畅快淋漓中,也感染着一群热爱幻想的读者。
2002年电影《时时刻刻》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为原型,创造了三个不同时期女人的故事,一位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本人,一位是其小说《达洛维夫人》女主人公的现实版,一位是多年以后正在阅读弗吉尼亚小说的女人,她们不认识彼此,各自拥有自己的生活,却又因为某些经历和情绪,给观众留下了情感共鸣。
电影最大程度还原了伍尔夫的写作风格,在平行蒙太奇的形式下展现着她在小说中创造的意识流氛围。在现实生活中,饱受精神病折磨和爱情挫折的伍尔夫最终投湖自尽,在《时时刻刻》中,可以看到她人生的写照,也能窥见她作品的一角,同时,还连接着千千万万个女人,千千万万个灵魂碎片。
是时时刻刻,是日复一日,是重复与枯燥,是平凡而平淡,是在这一切中寻找浪漫,然后经历,然后描写,然后体会,然后死去。
我想,一直在问伍尔夫到底在写什么的人,可以这样理解:因为死亡终有一刻将到来,所以在无数个想抓住的瞬间里,每一刻都值得记录。
“要直面人生,永远要直面人生,了解它的本质,当你最终了解了人生,就能真正地热爱它,然后放弃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同心绘”,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