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是当今比较敢说的作家之一,他认为我们的时代已经病了。他批评韩寒的文章只是迎合大众,没有自己的观点,称这不是韩寒的胜利,而是庸众的胜利,或者整个民族的失败。这句话在当代文坛引发了不小的反响。
然而,当你读过许知远的文章之后,你会理解他所坚守的是文化人应有的独立思想。如果每个文化人都变成只会说大众愿听的话,那么社会还会有真正的思想吗?若真是这样,结果会令人不寒而栗。
翻开许知远的作品《梁启超》第二部——《亡命》,我们会回到1898年的北京城,先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抓捕行动,然后跟着若干围观者,一起到菜市口目睹一场砍头大戏。
但围观者并不知道被砍的是谁,这就是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和刘光第。这次的不审而斩拉开了新中国向外寻求力量救亡图存的序幕,同时也加速了旧中国退出历史舞台的速度。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与戊戌变法有关的人开始了逃亡之路。当时,梁启超只有25岁,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25岁对社会和未来都还是一片迷茫。然而,梁启超已开始思考如何为这个奄奄一息的中国注入新的力量,使之"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的家谱"。他认为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也只不过是陈陈相因的一丘之貉。
康有为始终以保教者的形象出现在各大场合,他在全球华人社会推广保教学说,并使孔子祭祀活动深入人心,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然而,梁启超开始对中国的一切提出质疑。他说:"历史的主体不是个体,历史的主体应该是群体,只有人群的进化现象才值得记录。" "不破不立"这一思想在国内有着鼓舞性,梁启超带动了第一批人挥起拳头,砸向中国的旧文化体系,新的文化力量开始萌芽。
在阅读民国大师倡导西化的作品时,我们应该了解他们当时所处的时代和心境。许知远的《亡命》全方位展现了梁启超在逃亡期间的思想和感受。这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梁启超的思想,也使我们真正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慌乱、挣扎和无奈。
穷则变,变则通。如今的中国已经完全站起来了,但现在的世界局势依然复杂多变,要想真正强大起来,还需要继续思考更好的发展之路。
合上书,我陷入深思:如果我回到1898年,我会选择麻木不仁还是挥拳呐喊?历史已成为历史,但问题依然存在。在当今的文化冲突下,如何重塑国人对文化的自信?如何从中国自己的文化中找到一条康庄大道?回顾那个乱哄哄的时代,或许能让我们更透彻地看到今天的发展。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