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鲁迅,大家都不陌生,还会亲切地喊他一声“迅哥儿”。鲁迅的作品,我们从九年义务教育就开始接触并品读学习。鲁迅也成为中国人无法绕过去的一个的文化标签。
对于浙江大学文学教授江弱水来说,更是如此,他与鲁迅有着很深的“不得不说”的渊源。
他小时候经常去玩的县城图书馆里就常看到一套《鲁迅全集》。到了中学他要学习许多鲁迅的文章,大学毕业后回老家教书,仍然是教鲁迅作品,给学生讲鲁迅那各种艰涩深奥的文章和句子。因此他说:“从小我就生活在鲁迅的阴影里。”
后来读硕博,到浙江大学教书,鲁迅仍然是他的研究课题。他开了一门鲁迅研究的课,一讲就讲了十来年。他研读鲁迅的作品,其中就给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下了十来万字的笔记。
闻见鲁迅作品,学习鲁迅作品,讲授鲁迅作品,从鲁迅作品中探究鲁迅的人生与思想,这似乎是江弱水与鲁迅命中注定的缘分。如今便是水到渠成一般,终于出版了这本关于解读鲁迅及其作品的著作——《天上深渊:鲁迅十二论》。
这是江弱水二十多年来写过的关于鲁迅文章中的一部分,除了对鲁迅的代表性作品《野草》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解读,还有对《呐喊》《离婚》《朝花夕拾》《故事新编》这四部经典作品的解读,以及对鲁迅的人生、文学创作思想与道路、各类型作品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
可以说,无论你是否了解鲁迅,是否真的读懂鲁迅,这本书都会向你展现出一个此前不曾了解过的鲁迅,一种不同的解读角度,破除我们对鲁迅的误读和陈见,让鲁迅和他的作品呈现出一个更加个性立体而生动多样的形象。
对于鲁迅经典的散文诗集《野草》,也许很多人初读都会觉得深奥难懂,鲁迅在此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深幽复杂。江弱水说,《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黑洞般的存在”。
鲁迅写出这些文字时,正处于20世纪20年代的乱世之中,内心苦闷彷徨,如孤独的斗士与现实作斗争。因此这些文字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式和手法,蕴含着丰富奇特、疑难虚无的意象,是探索幽暗内心的触角。
江弱水在书中特别围绕《野草》这部作品,从它的创作思想、叙事特点、视觉和听觉艺术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老实说,鲁迅的文字,我们有着许多读不懂的地方。如《野草》的开篇《秋夜》里那句非常出名的句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读不通的病句,啰嗦重复,无法理解鲁迅为什么会这样写为什么会犯这么低级的文法之“错”。
江弱水从作品的“自我”存在性与个体性来进行了分析。
鲁迅是一个孤独者,是一个“落单”的人,有着“不合群”的性格,喜欢独自思考和面对外界,并抗拒集体性的目标和价值。
在鲁迅的自我中,他的“个”的自觉与普世的“群”是对立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一直都如斗士一般,用文字与世界做斗争,对抗合群的潮流。
体现在他的文字中,便是单数和复数的运用和表现。在《野草》中,鲁迅使用单复数常常会前后不一致,就如《秋夜》一篇。
一株枣树和还有一株枣树这样的单数运用,就表现了鲁迅潜意识里对合群的抗拒和孤独者的坚守,个体即使如枣树,也是独立而孤独地存在。
本书的书名《天上深渊》,就是取自于《野草》里《墓碣文》中的一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正体现了鲁迅潜意识里对自我的分离和追寻,如两个“我”在对视,一个于尘埃中“浩歌狂热”,一个却是“中寒”,一个于“天上”凝望另一个所处的“深渊”,看见一切中的“无所有”。
通过江弱水的这般分析,我有种恍然大悟之感,原来如此。
再回头品读鲁迅的这句话,感受他彼时所处的环境和情感,看见他的孤独与坚持,如深渊中的孤勇者,不由地热泪盈眶。
是“浩歌狂热”还是“中寒”,是“天上”还是“深渊”当看完本书对鲁迅的解读,也许你对鲁迅和他的文字会有新的感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