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多一点终于啃完了。只是课上读了导论后对人类学的各种概念工具产生了兴趣,就从“发明传统”开始了。很着迷于“概念工具”这个用词和其所指。在我眼中,比较显著的是“阈限”和“发明传统”。它们是一种升华、提炼、形而上的概念工具,却又与现实有联系。甚至在最日常的地方也能得到我自以为是的应用。这种与现实的贯通让我感到某种安心。
这本书的结构如下:第一章导论提出了概念,后五章则对不同地区的“发明传统”现象进行了深入描述。由于我的知识面很有限,有时无法跟上讨论的进展,所以追随论点感到困难。特别喜欢第四章,一是因为对英国君主制的了解,二是由于其逻辑线非常清晰,三是提出了“在背景中进行阐释”的观点,这不仅仅是为了提供背景,而是因为社会背景是解释实际情况的起点。
在阅读过程中,我曾多次想要放弃。尽管我非常喜欢“深入描述”的精神,但就像MBTI的“N/S”维度所示,我更关注概念而非事实。可能一些原因是我认为事实缺乏实用性,并且是孤立的,无法应用到我身上。但是后来我决定把它当作积累知识的方式来读书,因为我渐渐认识到不存在“无用的知识”。我所需要做的只是让知识在我的大脑中流动,捕捉一些,漏出一些,并在不断的学习中变得更加充实。但是,这需要很长时间的过程才能使自己从贫瘠之地走出来。
“事物只有在失去它的实际用途时才开始具有意识形态上的意义。”这是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论点,而我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也刚好提到了这一点。我觉得整理笔记有助于理解文本逻辑和增强记忆,并且写满A4本纸也挺舒服的。
懒得平易近人地说话了。我发现一般来说,我会有意寻求理解。在编写文本时,通常会简化用词,对晦涩的地方也会进行解释。但是在疲惫的时候,我会失去这种精力,只是任由第一反应流露出来。总之,这里只是我自己的记录。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