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火流行曲,当属《罗刹海市》,刷爆全球播放量记录,还引发最大网暴事件。而这一切,竟源于捕风捉影——仅凭少量“证据”,未经当事者确认,网友们便匆匆定为“影射”,迅速站队……
该事件呈现出强烈的集体非理性色彩,令人愕然。直到读完这本《幻象》(丹尼尔·布尔斯廷著,新经典·南海出版公司出版,2023年7月),始略有所悟。
套用书中观点,此次喧闹是一次标准的“伪事件”。
“伪事件”指人工制造出的新闻(本文对“伪事件”的定义与原著不同,原因在后文解释)。一般认为,新闻是客观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先有新闻,后有报道”,报道必须围绕“真事件”展开。但从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人们打开新闻频道,总是期待大事发生,否则他们就会抱怨:今天新闻栏目太枯燥!
为满足受众期望,新闻在变,成了“只要能让读者说哎呦喂,那就算新闻”。
于是,新闻人开始“策划”新闻。比如美国大选,乃至新闻发布会,都是典型的“伪事件”,它们不是自然发生的,媒体能持续从中“挖”出大“新闻”,这些“新闻”与真相的关系暧昧,从结果看,“伪事件”总能满足媒体的预言。
《罗刹海市》即如此,它的热闹因“解读”而成,是不是事实,谁也说不清,热闹之后,多数人更坚信,它就是“影射”。就算有人站出来推翻“影射论”,也只能进一步增加点击量,让更多人相信“影射论”。
于是,人们离奇地走入理越辨越不明,谣言越辟越流传,真相越澄清越模糊的窘境。
在本书作者看来,这是现代社会必然的困境。
随着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大大超过自然可能提供的限度,媒体只好用“伪事件”代偿。这些“伪事件”更戏剧化、更适合传播、更契合刻板印象、更宜于讨论、似乎更合逻辑……更重要的是,它有投资,有“专业人员”策划,有宣发团队……于是,“伪事件”反成中心,“真事件”却无人关注。
怎样区分“真事件”与“伪事件”本书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某旅馆经营不善,有人建议降价,有人建议提高服务质量,“专业人员”的建议是:办旅馆成立30年庆。至于旅馆是否已成立30年,这30年给人间留下的是痛苦还是欢乐,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大家High起来,这样就都记住它了。
别以为“伪事件”只留在媒体里,如今它已深入生活:
曾几何时,旅游意味着辛苦跋涉,如今“飞机+酒店”提供了“伪旅游”,不论去哪,得到的都是“美式标准服务”,收获的都是“伪体验”;
曾几何时,想看一张名画,须有非凡机缘,如今印刷画册在手,真看原画,反而有些遗憾——竟然不如印刷版那么漂亮,那么清楚。
曾几何时,人们崇拜英雄,折服于他们的人格魅力,如今英雄的光环已逝,代以名人,他们不曾建功立业,亦无高尚品德,有的名人纯是因为太无能,实在干不了别的,才被大众追捧。
曾几何时,音乐离不开天赋的歌喉,如今一番技术操作,五音不全也能当歌手……
显然,“伪事件”已塑造了我们认识真实的方式,不仅让我们不辨美丑、不知真假,且篡改了我们的内心世界,不再追求理想,转去追求形象。
几千年来,人为理想而活,理想激励着一代代人前行。随着“伪事件”的扭曲,如今形象越来越像真的,理想却越来越像假的。不否认,理想有其虚拟性,但理想从不讨好我们,它是一种批判的力量,所以才鞭策我们进步。形象则从不否定我们,它鼓励我们去扮演、去伪装,它像“伪事件”一样,通过让我们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