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洋洋洒洒写了半天的文章,却被编辑退稿,而一些有经验作者,发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浏览、点赞就上千甚至上万,甚至让多家报社转载,除了写作技巧的问题,如何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进而引起点赞、转发也是至关重要的。
文章能否抓住读者的心,引发出情感的共鸣,是一个作家要走出的第一步,毕竟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章谁不希望被更多的读者看到,当然这样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
遇到一个好的编辑的确能让写作过程事半功倍,她们的经验之谈会让你少走弯路,《纽约时报》社会版的前负责人崔西.霍尔的这本《共鸣写作》就能给你很大的帮助,作者本身就有多年编辑经验,但书中抛开了刻板的说教,而是从自己的故事开始,慢慢向读者渗透她的写作经验,因此可读性、实用性都很高。
写作从讲故事开始
记得小时候很喜欢听妈妈讲故事,那些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直到长大成人后依旧记忆清晰,所以不要小看故事的力量,在写作中一个好故事的力量,要远远大于崩起脸来讲大道理。
正因为此崔西.霍尔的这本《共鸣写作》并没有着急向读者灌输一大堆枯燥无味的写作技巧,而是敞开心扉,首先向读者讲述他自己的故事。
崔西.霍尔从小经历了父亲对母亲的背叛,这可能在她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因此相对于和同龄人玩在一起,她更喜欢去图书馆,在那里她可以沉浸在书籍的海洋里,接触到很多有趣的书籍。
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她后来走上写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你看通过作者自身的故事,至少读者会知道写这本书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并且她热爱写作,从事相关的职业,那么至少她后边的分享是出自真诚、值得信赖的。
古往今来,故事都是与读者沟通的最好手段,就像书中写到的:故事虽然不能代替事实,但没了故事,事实就会变得枯燥乏味。
所以想要学习写作,想要让自己的文章更具吸引力、说服力,首先就要学会讲故事,并且是要用你自己的“声音”去写,崔西霍尔在书中强调这一点至关重要。
发出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去讲故事,不仅会让文章更有你独特的风格,也会因为那是你自己的真实经历而充满了真情实感,也更加打动人心。
当然有的作者也可能会有所顾虑,我的故事别人会愿意看吗?会不会因此泄露过多的个人信息,甚至因为某些观点而让自己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作者也承认,让作者讲述隐私有时候会显得很无礼,但是也正是这些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让文章变得更生动,更加让人信服。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一定充满了华丽的辞藻,但一定是在挖掘蕴藏在平凡生活中的暗涌,是用看似简单的故事,传达充满洞见的智慧,所以投入平凡的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你的文章才能鲜活起来。
共情是最好的交流
我们每天都会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沟通,无论沟通的目的和对象是什么,能得到一个双方都认可的结果,就是最终的目的。
你可能也会发现,我们都喜欢被自己喜欢的人说服,而对于我们讨厌的人,甚至连听他说话都是一种折磨,更不用说是被说服了。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达特茅斯学院的研究人员,也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点,研究人员让学生们观看一系列的视频,并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检测他们神经系统的活动。
很快就发现学生们对于外界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与他们朋友的反应高度的相似,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什么叫做:人与群分物以类聚。
所以不仅仅是写文章,只要是你想要让他人接受你的观点,都要先找到你们的共性,当你找到了你们之间的共性,情感上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所以在写作的开始你就要明白,你的读者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和你之间有什么样的链接,这时候你需要放下防备大胆地去展示你的个人生活,因为这更有助于读者发现你们之间的共性。
当然更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一想,他可能会对什么感兴趣,他的诉求是什么。书中给了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
周六的早晨,你想睡一个懒觉,而你的邻居却总是在那个时候修剪草坪,吵得你无法入睡,这个时候如果你气冲冲地跑去和邻居吵,说他搅扰了你的美梦,肯定不是明智之举。
因为此时邻居热火朝天地工作,而你却在舒服地休息,如果你能站在他的角度上想一想,然后再去协商一下,或许就能找到一个既能让你在周六睡个懒觉,又能让对方尽快把活干完的办法了,所以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建立共识,才能在说服质量上迈进一大步。
只是我们在想要说服他人的时候,找到他们的关注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然这并难不倒一个资深编辑,这里作者给出了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可以关注对方的社交平台,这样从日常的文章中了解对方的关注点,以及他们对某个事件的看法,然后你大可以去模仿。
这种说法看似有些大胆,但只要你前期做好功课,就像上文所说事先去了解对方爱什么、恨什么、青睐什么、害怕什么,就可以就可以通过同理心,引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获得他们的肯定,进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相信是说服的开始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现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虚假新闻,但是大家却十分热衷于散播这些虚假的信息。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甚至还发现,在Twitter上假新闻甚至比真新闻传播的要快,就是因为人们觉得那些虚假信息更有意思,而根本不会在乎新闻的真实性。
其实这是和我们的大脑不喜欢那些与我们相信的东西相矛盾的信息,我们会倾向于记住那些符合我们已有偏好的信息,而虚假的信息更具有娱乐性,更符合传播的要素。并且我们每个人所呈现的真实生活是极其有限的,我们所展示的都是局部真相。
在《乌合之众》里还有进一步的描述,群体的某一个对真相的首次曲解,是传染暗示的开始,人们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去传播不实的信息,所以我们的周围才会充斥着大量虚假的信息。
但是这并不是说事实不重要,相反它很重要,作者在文中强调事实有改变人们行为的能量,当你试图去写一些让人难忘,又有说服力的东西时,往往那些简单但可能读者之前忽略的事实,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所以即使是普通的写作者也应该掌握核实事实的技能,因为尊重事实是善用事实的基础,不要试图通过虚假的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那只会影响你文章的说服力。
那么应该如何核查事实呢?作为资深编辑,作者给出了她的建议:如果文章中有一些有趣的事实来自某篇学术文章,不要只读结论,而是要通篇读一下这篇文章,以免产生望文生义的误会。
如果某件事情你听起来就不太可能,那么你更要保持怀疑的态度,并且你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赞同的事情上,而并非那些你本来就有偏见、不怎么相信的事情上。
因为你始终要记住人们总会先入为主地选择相信自己相信的事情,你也不例外,所以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直觉,要从不同的信息源中去寻找事实的真相。
用故事去增强文章的趣味性,这没问题,但要注意用唯一故事得出推断性结论的做法,因为毕竟这个故事只是发生在某个人身上的一个事实而已,是不是具有典型性,里面还有没有什么细节,都是需要你进一步再去核实的。
总之,发现事实真相,探寻事件的内幕,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有的时候甚至需要写作者不仅仅付出宝贵的时间去调查,还可能遭受到不明真相的人的不理解,甚至是误解,这更需要你对写作怀有一颗赤诚之心,保持热爱坚守下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