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当然要承认本书的价值,细致地描述了在沙俄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揭露了在这个“没有屋顶的大监狱”下,隐藏的肮脏和丑陋。
其次,我想仅从写作手法方面说一下。开头部分对于流放人员的数量说明,个人感觉略显混乱,不时地蹦出一个几年的数据,虽然让人觉得很专业化,有理有据,然而对于读者来说,也可能会有些迷茫:这个不是前面说过了么毕竟很少有读者会真的记住上次说的是哪年,从哪里流放到哪里。中间对于流放人员的描写也给人一种重复的感觉,并不是说需要对流放人员遭受的苦痛写出各种新意,但起码需要能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有不同的侧重点。结尾部分,在写革命党人时,不时地会以“恐怖分子”和“恐怖行动”来称呼,这不得不让人有点想歪,作者不是在暗示了,而是在明示什么内容了吧。(西方的ZZZQ么)
再次,是读完本书的一些感想,我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流放制度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哪个或者是哪几个: 1.制度本身与政府执行能力的矛盾,在不考虑客观条件下,法令的实际执行情况无法达成。 2.制度本身与运输能力的矛盾,运输能力直接影响流放的目的,能否给当地带来开发能力。 3.开发能力与成本投入之间的矛盾,既然流放西伯利亚的目的之一是开发西伯利亚,实际的开发结果如何,本书中并没有具体体现。 4.专制政权与自由需求的矛盾,专制的问题贯穿全书,不过多讨论,但是自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基本上没说。
等等一系列内容,当然更重要的问题是作者的祖国“大嘤”,同样是将罪犯流放澳大利亚,流放美国,为什么取得了相对的“成功”,是客观的地理问题还是其他,我会在以后的其他书籍中再慢慢寻找。
除此以外,还有更多的矛盾充斥其中: 1.沙俄与西欧在刑罚体制的不同,也使得流放制度被抨击(当然,西欧流放制度的废除或者说明面上的废除也没多久,就开始以“文明人”自居)。 2.精英阶级与平民甚至是农奴之间的矛盾,文章始终以贵族、受过教育的人等为主视角,并且充分显示出了这些人在流放过程中所享有的一定特权,尽管他们已经被“剥夺了公民的权利”,但仍可以过着较为舒适的生活。 3.被流放人员自身意志的矛盾,尤其是在前期,要进行革命或者仅仅是反抗政府的意志,失败后又软弱地求饶,实在是让人一脸问号,到底要表达什么。
最后是一点其他的感想,虽然这不是什么值得自豪的事情,但是跟中国人民以前所受到的灾难以及刑罚来说,文章中所体现的肉刑和鞭刑等实在是太小儿科了,什么肮脏的环境,浑浊的空气,这种想尽量体现悲惨的文字却让人感觉有一点幼稚,我明白这样想是不对的,然而真是无法阻止自己的思绪。
以那个时代来讲,精英阶级或者说资产阶级确实是推动变革的领军人物,然而我们要意识到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建立的新制度又是为谁而服务的,请读者不要轻易带入我们的视角,要站在这条历史长河的岸边,看清楚这条河水的流向,我想我们和他们并不在一条河中,也不知何时会真正的交汇融合在大海中。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