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本书时,第一印象会联想到存在主义的四大主题:死亡、孤独感、自由与责任、生命的意义。看完这本书时,仿佛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存在的意义。生时肩负着各种责任,努力奋斗,实现生命的价值;死亡,面对丧失和情感孤独。人从精子与卵子结合孕育时,就开始建构生命的意义。妈妈怀孕的辛苦,爸爸照顾的欣喜,家人热烈的期盼,当孩子呱呱坠地,喜添新丁,整个家庭都洋溢着幸福和欢乐。而从怀孕时起,人们也在开始接近、甚至探索死亡。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当我们谈论死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死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是著名的姑息治疗专家,在生命健康、临终关怀、死亡教育方面拥有广泛学术见解的莫莉·卡莱尔的鼎力之作。在此书中详尽的讲述了17个真切的临终故事。在故事的后面具体阐述了当事人的反思和实用的护理建议、快速练习,使读者既了解故事的情节内容,也反思到事情发展后的应对措施。线索清晰,结构明朗,使人在生活安逸之时,既有对死亡的认识和思考,也有对死亡感伤的处理与接纳。
远古时代,人们追求长生不老,寻找仙境,蜜炼仙丹,是对生的渴望,是对死的回避。现在时代,高科技迅猛发展,人工智能、脑机接口、量子纠缠、生物遗传等不断刷新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但人们依然生活在迷茫中。持续的刺激、持续的运动、持续的工作、持续的焦虑、持续的压力和紧张。虽竭尽全力,想着如何掌控好那些无法控制的事情,但是依然会面对死亡带来的焦虑、不安和巨大的情感冲击。面对各种形式的死亡,太多人无法释怀,无法完整的走完仪式和纪念活动,甚至过了很久,也在创伤性体验中继续煎熬。
书中有句经典的话:“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经济为主导的快节奏的消费型社会里。在这个社会,衡量某人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他的财富和名望。在我们所选择的领域,为了获得财富和名望,我们成为技术的奴隶。”却忘记了人要好好体验生活,更多的活在当下,在当下的每分每秒去珍视彼此的情感,情感和健康才是人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否则,一旦死亡,无论是多么长时间的守夜、多么昂贵的棺椁、多么隆重的仪式、多么撕心裂肺的哭泣,都回天无力。
临终关怀是近年西方兴起的一项特殊护理事业。在真正的临终关怀中,它并不勉强抢救病人的生命,而是会将死亡看做一个自然的过程。只在照顾的过程中关注心理和精神方面,帮助病人尽量安乐的活着,尊重病人的价值观和需要,让他们在余下的日子里面活得舒适有尊严。我国的生命关怀也尽显中国儒家文化,生者对死者的敬悼也表现在生活中的各种仪式,如披麻戴孝、上供、穿黑衣不挂彩、守孝、托梦等。每个民族对死亡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体现在各自民族传承的风俗习惯中,但吊唁的情感殊途同归。
书中的故事和练习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照顾好即将逝去的人,也要做好自我关照,让逝者体面的去,让生者安然的活。即要面对物理的丧失,还要面对情绪的悲伤、灵魂的思念。往后余生,睹物思人,记忆会象电影一样在脑中播放,坦然接受,继续生活,才是他们希望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