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6日,农历壬寅年伊始,国务院发布了一个对常人来说也许并不算起眼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国发〔2022〕4号)。虽然此时正值自然和疫情双重意义上的寒冬,但仍不乏摩拳擦掌的业内人士,寄希望于此次普查工作所能带来的业务与收益。我自忖所学专业勉强和土壤沾边儿,也就对其稍加了一些关注。
此时我对土壤的理解是工程学范畴的,即侧重于土力学意义上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与评价。看到土壤普查工作方案之后,我才发现这与生态学意义上的土壤调查完全不是一回事:
普查内容。包括土壤性状普查、土壤类型普查、土壤立地条件普查、土壤利用情况普查……查清不同生态条件、不同利用类型土壤质量及其退化与障碍状况,摸清特色农产品产地土壤特征、耕地后备资源土壤质量、典型区域土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
调查面向的并非是而是土壤系统自身。意识到自己对土壤的了解还很片面,我面对沉默亿万年的土地不由得开始谦卑起来。这种谦卑感在我读过《无土之地:如何走出土壤困境》之后变得愈发强烈。
此书作者乔·汉德尔斯曼作为知名微生物学家而被吸收进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科技政策办公室。他在体制内的工作头绪繁多,但依然有自己的科学日程,其目标之一就是“提高美国食品供应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这一目标与土壤的农业功能密不可分。
农业的发现与建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节点,人类对土壤的认识和研究也肇始于此。在中国古代常被引喻为国家或政权的“社稷”一词,其本义即土神“太社”与谷神“太稷”的并称——在农业社会的原初崇拜中,二者即为关系紧密、地位并重的一对神祗。尽管土地沉默千年,但它在农耕社会中主角地位无法被撼动。
人们在悠久的农业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土壤利用与治理经验。《周礼》中关于大司徒职责有一段文字:以土宜之法,辨十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焉。
这里已经提到,人们会根据土壤类别选择合适的作物。巧合的是,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GB/T17296—2009)中,也划分出了十二种土纲(本书中使用的美国标准分类也是十二种土纲……)。当然,现代土壤分类体系十二土纲的依据是土壤质地、pH质和母质等信息,而非古代文献中的虚指。显而易见的是,并非所有土壤都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土壤作为农作物赖以生长其上的基质,不仅起到固定植株根系、提供水分养分的作用,还是固氮微生物与作物共生的场所。本书所关注讨论的土壤层正是与农业生态紧密关联、直接互动的腐殖质(O层)和表土(A层),在整个土壤圈中的占比极其有限,而且正在被快速消耗——我们不应忽略的是,在土壤成为农业之依托的同时,农业活动也在对土壤系统进行着改造。
相较于自然环境,农田属于较单一的植被系统。而传统现代农业与植物多样性的互斥关系,从根源上危害着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连续多年种植单一作物的农田,在农民的经验里,“地力”会遭到极大的消耗。同时,被驯化的农作物在成熟季节会把有限的碳大量分配给对人类有用的器官(往往是果实或种子),这就导致它们的地下根系远不如自然进化的多年生植物的根系发达——后者需要在根系中储存过冬的能量,而较小的根系意味着对土壤较低的固定作用。另外,现代铧式犁也是作者眼中土壤侵蚀作用的罪魁祸首之一,因为它会极大地破坏土壤本身固有的结构。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在侵蚀、消耗着土壤的活力,使土壤渐渐变得不再适宜农业活动,这正是书名副标题所揭示的“土壤困境”所在。
本书所谈论的土壤侵蚀,不同于我们惯常谈论的水土流失(土颗粒被搬运走、持水能力也大幅降低),而是主要聚焦于土壤中碳的流失——这与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消极的互动。而问题的另一面又揭示出,土壤圈具有巨大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