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真的很刺激,但整体读下来会给人很安心的感觉。这是我读到的第二本关于纯友谊的书,也是我相对喜欢的一本。第一本就不提了,没有太多实际参考价值。
在书的序言中提到了一点:“当你真正开始审视友谊时,你必须先审视自己——你是谁,你想要什么,你的价值是什么。在处理友情问题时,真正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问题,从自身出发,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能适当地与他人发生互动,无论是接受疏远还是寻求和解,还是逐渐放下。”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方法,就是去记录自己和朋友相处的情况,可以试试看。不要评断,只是简单地记录与朋友见面的时间、所做的事情,以及自己的状态。这种方式帮助自己审视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也是对朋友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即使没有真正贴上标签,也会有一种莫名的顺从感,知道与这个朋友可以聊些什么。这种情况自然而然地发生,记录下来只是书面化。
也许是因为年纪到了一定阶段吧,碰巧也遇到了一群不错的朋友,相处得很开心。但也会有一些不确定性,这让我开始思考友谊的问题。人生不能一直做加法,减法也是必要的。毕竟精力是有限的,但我仍然喜欢有很多很多朋友,只是我也意识到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和所有的朋友保持联系。即使是一声问候,一次见面,也只是简单地问个近况,有时候也难以找到话题和许久不见的朋友聊起最近发生的事情,感到有点无从下手。
和朋友聊天时,一次谈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恋人说分手后还能和好,离婚了还能复婚。但轮到友情,却往往是绝交,老死不相往来。一边感叹汉字的博大精深,一边又为何友情如此微妙。男女之间的关系可以升华到最亲密的第一位,而友情永远排在最后甚至是替补。在包容度上,友情一旦决裂就再无可能恢复,很少有通过磨合而产生的包容,就像是一次性的情谊。时间被不断割裂,工作、家庭、夫妻、孩子,留给朋友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对朋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见面时快乐,还要求从始至终的承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把这段友情也一同成长了呢,这是一个问号。
所以,在审视人际关系时,首先要审视自己。自己在友情中成长了吗?这涉及以下问题:“我们如何对待不同于自己的人?我们是否乐于接受,还是对于挑战自己权威的人,我们会随意而自恋地疏远对方?在过去的行为和观念中,我们能否发现问题并为之负责?”
“每产生一次消极情绪,就需要有5次积极情绪来对抗。”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比例,突然有了一个数据支撑,如果与朋友有矛盾,是否5次友好相处就可以解决呢,笑。
祝好友情。
PS:书中有一份问卷,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机会和哪位朋友一起做一下,等待吧。
(写了好久,一直没有发布,今天就发了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