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苦,要靠美食的甜来弥补。
吃进肚里,胃饱了,心也就满足了。
于美食一道,汪曾祺先生绝对是最会吃的那类人。从他上西南联大时起(当时还是抗战时期,物资极度匮乏,经常要打饥荒),就对美食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说:“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没有钱吃饭,就挖野菜,没有钱买酒,就几个人凑钱,结伴下馆子。汽锅鸡、过桥米线、新亚饭店的过油肘子、东月楼的锅贴乌鱼、映时春的油淋鸡、小西门马家牛肉馆的牛肉、厚德福的铁锅蛋、松鹤楼的腐乳肉、上海面馆的大排骨面……全都吃上一遍,酒足饭饱。钱用完了,就到米线店里吃过桥米线、烧饵块也可以。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又会想办法从免费的食物上入手。山下柏树林的豆壳虫,捉一些回来干爆,下酒吃,自有一股柏树叶的清香。他牙疼的不得了,攒了点钱去修牙,结果牙医出门不在家。他那个高兴呀,拿了这笔钱就到小西门马家牛肉馆,要了一盘冷拼,四两酒,美美吃了一顿。他乐观、洒脱的像苏东坡一样。爱美食、爱生活、爱研究。还作了一首打油诗概括其在昆明吃过的美食:
“重升肆里陶杯绿,饵块摊来炭火红。正义路边养正气,小西门外试撩青。人间至味干巴菌,世上馋人大学生。尚有灰藋堪漫吃,更循柏叶捉昆虫。”
从对待美食的态度,也现其对待生活的态度:“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人间有味》主要收录了汪曾祺先生在美食研究一道的一些杂文,除此之外也有他的日常生活之类的文章,但主要还是以“吃”为主。
爱吃的人,能品美食,更能做美食。他认为:“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在他眼里,寻常饭菜也能吃出新意、吃出花样、吃出学问来。比如拌菠菜要焯至八成熟捞出,拌萝卜丝斜切成薄片越细的越好,拌干丝宜素,要清爽,煮干丝则需浓汤,多加姜丝。
对美食包容性很强的人,对待生活也有一些随性的态度。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的两件小事。一是他曾夸口说什么都吃,于是有一位诗人请他下馆子,点了三个菜:凉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他们家乡有苦瓜,叫癞葡萄,是放在瓷盘里看着玩,不吃的。但从这次开始,他就吃苦瓜了。二是他原来不吃芫荽(香菜),以为有臭虫味,一次有人请他吃一大碗凉拌芫荽,他一咬牙吃了,从此就吃了。
就像他说的:“凡事都要能适应、习惯、凑合。”将这种态度用到生活中就会发现,有很多事不必较真,反而多了很多快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