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想的下午》之前,并不知台湾作家舒国治,更不知其作品。读完《理想的下午》之后,再去初略了解了一下舒老的生平,发觉他正如梁文道在序言中对其描述:“文如其人”——“舒国治,他的人就走在他自己的文字里,闲散淡泊,品位独具。”
他一生未曾上班,也不喜欢上班,“我希望每天睁开眼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他每天的时间都在生活,生活在旅途中,生活在吃饭时,生活在睡觉中,生活在闲聊中。他说,“吃饭,是在外头;睡觉,是在深夜,办这两件事时皆接不到电话。这两件事之外,其他皆不是事”,他说,“只有极度的空清、极度的散闲,才能获得自由,且是安静的自由”。正是因为秉持着这种观念,也在实际生活中实践着这种“不多想”的自由,他才活得如此洒脱,似乎任何大事小事,都无法打坏他“那原本最空空荡荡的无边自由”。
物质匮乏的年代,因为要解决温饱,所以很难可以做到任性生活,想不去赚钱就懒散在家;物质富裕的时代,我们却陷入了精神的内耗,不敢无所事事,不敢毫无追求,所以我们终究很难体会那种极度的自由,只能借助偶尔的“摆烂”放松紧绷的神经,而后,再投入被生活的奔忙之中。
喜欢舒老的文字,我确实因他的文字爱上了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和台北的都兰。
他形容斯德哥尔摩是个平铺直叙、水天一色的城。“它既不是攀高爬低如重庆、旧金山那样的天成山城,也不是摩天大楼耸立如纽约、香港如此人为的登峰造极。它其实是最佳的自行车水平滑行看景的城市。”他形容斯德哥尔摩的安静,“只要见人在路上打移动电话(这里是爱立信的家乡),从来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他们是如此的轻声低语,令人觉得他们是在演练嘴形。”看他的文字,仿佛真的随着他的文字漫步在这座冰雪之城,安静且无鱼腥味,微小又简素,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估计连“愁怀”也不会有吧。
他喜欢都兰,喜欢都兰的咖啡馆,为何喜欢因为舒服。何为舒服“我只能说,任何地方你坐下来,一坐竟坐上五六小时,却完全没想到要起来,也没想到要换地方,像是这世界上没啥事要去处理似的。我指的便是这种舒服。约略是所谓全身的放松,或说,对平常的那个你的一种遗忘。”思考一下自己,能让自己坐上几个小时不换地方的,可能是一部好看的电视剧,而让我在一个地方不看书不看剧不想事情的待几个小时,真的很难做到。做不到,或许是因为未有找到这样一个好地方。他说,“一个好的地方,教人啥事也不想做。一个充满灵气的地方,教人忘了自己有多重要。“
舒老应该是一个很喜欢观察生活的人,他写旅途,写旅途所见,也写生活,写生活中的小事,例如赖床、逛旧书店、早上五点的外出、理想的下午、咖啡馆……
他认为,理想的下午应该有理想的下午人、理想的河岸、理想的街树、理想的街头点心、理想的音乐、理想的阵雨、理想的黄昏……“然下午所以理想,或在于其短暂”,因短暂而珍贵,因珍贵而不想随意放弃享受,任何一个认真度过的下午都是理想的下午。而在我看来,理想的下午是没有工作且不乏困的下午,一个人,泡一壶茶,且能够沉浸阅读的下午。
他对咖啡馆和咖啡馆掌柜的描写也非常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现在咖啡馆随处可见,它虽不会特别安静,但很多学生或者职场人都喜欢在咖啡厅学习或者工作,“咖啡馆,一种四周有些微声响却又提供一份足可让你专心的热闹(或者说温暖),是一种客厅,令你有讲话的欲望,令你有珍惜许多零碎片段、发作零碎片段的潜能的地方”。它让很多人都有地方可去可发呆可充电。而咖啡馆的掌柜却决定着咖啡馆是否具备足够的魅力和特色,我们喜欢一家咖啡馆,可能就是喜欢咖啡馆掌柜的品味和手艺,“人方是任何空间的灵魂”。
《理想的下午》适合慢慢读,放在床头,临睡前或者早起时,读上一两篇,总有一种静心的舒适之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