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筒子楼”,按照漆永祥的定义:“双面单间、门户相对、过道如筒子的大小板楼之谓也。”兼五大特色,曰:“昏花灰暗、杂物叠置、百味杂陈、充满温情、毛贼公行”。
陈平原都是有选择性的。最明显的是,这本书对于筒子楼温馨的一面谈得比较多,残酷的一面谈得少。当初的怨恨与诅咒,随着时间流逝,渐渐隐去。”
条件差是肯定的,当年的“青年教师”大家境遇都差不多,钱理群《我的那间小屋》是全书为数不多的怨刺;邻里关系呢恐怕也不总是那么和谐,孔庆东《末代筒子楼》中一针见血:“那么多人住在那么狭窄的空间里,可能没有矛盾吗”
那为什么不走不少人提到当时是卖方市场,很多单位来北大挖人,工资和住房都不错,“但我始终舍不得北大这样一个自由思考的环境,这里有很多可以共同分享思考乐趣的朋友”(陈保亚),钱理群说“这群人的致命弱点就是热爱、留恋北大”,孔庆东说“对政府部门早已失望,只觉万般皆下品,唯有北大高”。没那么多借口,毕竟那是北大!金字招牌摆在那里。(今天的博士生毕业如果想谋教职,一边是985、211待遇低,一边是双非待遇高,会怎么选)
而且当年这些年轻人还有盼头,钱理群找北大领导申诉,人家回答:北大条件就是如此,要留,就得“忍”。葛晓音刚留校,刘烜就对她说:“你留下来,可要有熬的心理准备,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来呢!”青年教师条件是差点,但他们常见镜春园、朗润园里的老先生出来在未名湖畔散步。
这不就熬出来了吗,孔庆东说温儒敏、钱理群、陈平原等“早就住上了宽大的N室M厅”。
关键还是这些“年轻人”有本事,够努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