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舒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中世纪》。
近来工作、生活都有一些额外的状况,时间被分割成许多小块,以至于很少能有大块的时间,好好阅读。尤其是面对《中世纪》这类社科/历史类,说实话,心不静很难读得进去。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就是在许多碎片化时间(通勤、睡前、额外放松的周末午后)里,我读完了这本书,我想这完全得益于李筠老师轻松简约又不失严谨的文笔吧!于是马上开始码字,聊聊这本书吧。
如果有人留意到我过去分享并打分的书,基本上都是五颗星,一方面是由于我空虚的内在,读的书太少,所以开卷有益;另一方面也是很感恩于身边朋友的推荐,几乎没有读到特别差的作品(过去自己读过的部分网文除外)。而这本书,我当然也是由衷地打了五颗星!
而说到这本《中世纪》,副标题,或者说注释是不得不提的:权力、信仰与现代世界的孕育,相对于过去我读过的多数社科/历史相关的书籍,更为亲切,因为作者以中文写作,而且,在措辞、语句包括举例方面李筠老师也是以中文世界为基础,其中对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例举常常叫我会心一笑。而那些原本陌生,并不熟悉的异国文化、社会发展,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当然,书中有非常多精彩的观点,很明显是李筠老师自己鲜明的理解和观点,因此也不至于太过书面化,真的正如李筠老师以自己为导游的身份,将他探索的宝藏,发现的精妙,以及自己的独到见解分享给读者。起码,我觉得,这次《中世纪》展览是成功的,李筠老师身为导游,更是成功的。
从书的内容来说,对我个人有很多助益:开阔眼界、增添新思路、新视角。甚至包括对自身成长、信仰方面都有所提醒。以至于,读完这本书,基本上已经列出了基本书单(注释中所提及),希望可以进一步探索。
总体来说,对这本书我的感受是“深”“入”“浅”“出”。并不是当成一个成语入简单描述,而是单独每个字的体会。
“深”是一种探索精神的感受,正如开篇的前言说:“历史可以被当成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成功学,让有志者去挖矿,但更重要的是,它是普通人的心灵博物馆,游历其中,可以给不那么志存高远的我们带来同感,带来欢笑,带来惊叹,带来惋惜,带来愤怒,带来安宁,和它一起愉快地做一个有趣的人。”单是这一段话,我看到了一种深刻的感受、深切的共鸣、深入的探索、深层的体会。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我个人对历史的一种追求(当然,还远远没有达到。)
“入”我想表达的是身临其境的感受,李筠老师在书中的举例不用多说,另外就是常常会代入式地表达一种对当时环境的畅想或者对历史中人物的共情,而这些也是常常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我们(现代人)所欠缺的。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马后炮谁下都有威力,但是真正在处境下的思考,才有可能将过去的经历转化为面对将来的力量。
“浅”这个部分我想可以简单一点,基本上我想表达的就是一种尽可能贴近读者的姿态,尤其是书中多次列举网络事件,或者热播影视剧。在这些处理中,感觉到一种举重若轻的功力。
“出”其实就是现在我在编辑的这一段了,因为我自己看书,不太习惯边读边记,我更倾向于看完再梳理,当然这有点不好的地方,容易忘。但好处是记得住的,就很扎实了。不过,我想说,这本书,我看一遍是不够的,有机会还得回炉重造啊。
最后说说自己的收获吧,过去我对欧洲史几乎是很陌生的,除了一些大事件:文艺复兴、黑死病、宗教改革等有粗浅地了解,其他的,一概无知。而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虽然只是聚焦在中世纪,但却让我对欧洲的发展脉络有了一个基础概念,包括中世纪从前给我的印象,正如书中不断提及的那种“黑暗、混乱、无序、愚昧”等偏见,也被一点点修正,同时也对部分人物在所处时代的背景以及成就的动力有了初步的认知。接下来,就要自己老老实实去读书,再梳理,再汇总,可以的话,再跟着李筠老师逛一遍《中世纪》展览馆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