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个煞风景的人。面对新生儿,他不是恭喜升官发财,而是说将来是要死的。他老是看穿假面下的真实,甚至“于天上看见深渊”。他一辈子都是一个睁了眼看的人:“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为什么幸福因为他看见了真相。为什么哀痛因为他看见了真相。
江弱水说,鲁迅是我身上的病毒,我之所以读鲁迅、写鲁迅,只是因为我绕不开他。学要学他,教要教他,考还要考他,他的句子已经沉淀到我的骨子里。
小时候在语文课上读鲁迅,只觉得写得好玩。课桌上刻“早”、月光下的闰土、啰嗦的祥林嫂、爱吃茴香豆的孔乙己、优柔寡断的范爱农、无赖的阿Q…或许年少时认知尚浅,长大后再读方才迟迟地觉得震撼不已。
浙大教授江弱水的解读,单刀直入、思想深刻、振聋发聩,且充满语言文字的艺术性,在一众鲁迅作品解读中独树一帜、精彩斐然,尤其是破除了对鲁迅作品的许多陈见,提供了解读鲁迅的新路径。从他的解读中,我深刻体会到鲁迅作品的时代性和思想性,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转型,也可以看到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而且在文学形式上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独具匠心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文学语言,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风格和才华,也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读鲁迅的作品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性、认识自己。
艺术之止境,不在广度,而在认识的深度。从《呐喊》到《彷徨》,从《朝花夕拾》到《故事新编》,从现代散文诗《野草》到鲁迅的旧体诗,从鲁迅的生命困局到话语困境,直到语文观,作者对鲁迅的为人与写作做了一个纵向而又立体的观照。
“要真正理解鲁迅,不应只是描述他的启蒙话语在现代中国宏大叙事中的位置,而是要辨明他与这些东西之间的距离,即他是如何从意义的追寻与建构出发而回到个体存在本身。这个“阿尔志跋绥夫式”提问,才是鲁迅在现代中国蕞独特的意义所在。”
“单个的人,要通过某种共同的尺度来追寻、确证自己与某一群人的同一性,这样才有望被纳入更大的群里,分享共同的价值观,从而获得一种群的身份,不管这个群是家族,是阶层,还是民族,怕就怕落了单。”
真心觉得每个人一生至少要读一次鲁迅,有机会的话要深读一次鲁迅作品解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抵达这位蕞清醒睿智的文人的思想境界!
鲁迅语录: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
我曾经尝得,失望无论大小,是一种苦味。
希望的花朵可以五颜六色,但必须根植于现实的土壤。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