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这部《契诃夫传》的译者。很荣幸能翻译这本书,让我对契诃夫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关于这本书我还想补充两点:
1. 扎伊采夫的《契诃夫传》出版于1954年,距今天有着较远的距离。这本书的写作主要依据的是契诃夫的信件和同时代的研究成果。与后世的一些契诃夫传相比,该书显得史料考证不足。但对于这部传记的评价也应当放到历史进程中去看待,20世纪50-60年代正是俄罗斯和欧美学界对于契诃夫阐释现代性转向的起点,也是契诃夫名声真正开始飞涨的起点。扎伊采夫的这部《契诃夫传》在当时的新意主要在于其斥驳了一直以来存在的“冷漠的、残酷的、悲观主义的契诃夫”论调(甚至如舍斯托夫所言是“扼杀人类希望的绝望的歌手”),论证了契诃夫的谦卑、仁慈、悲悯和献身精神。当然扎伊采夫并没有过度解读契诃夫的宗教属性,而是强调他的心灵世界是双重的,隐蔽的。换言之,契诃夫既是冷漠的,也是温情的;既是悲观的,也是乐观的;既是科学理性的,也受到宗教的潜意识影响。而契诃夫心灵和创作的这种双重性、不确定性也是当下学界对契诃夫的基本共识。因此,扎伊采夫的这部《契诃夫传》无论对于此前的学术界研究还是对于当下中国对契诃夫的阐释与接受都有着重要的补益价值。
2. 看待扎伊采夫的这部《契诃夫传》还要考虑到其特殊的体裁性。与以往传记不同的是,这是一部传记小说:它既是传记,也是小说,既有文学性的渲染也有史料依据。扎伊采夫本人的创作具有印象派风格,在《契诃夫传》中表现明显,我的感觉是文风朴实淡然,具有抒情诗意和画面感,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好像没说什么,却有着很强的情绪感染力。如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扎伊采夫研究专著《扎伊采夫的新现实主义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中所说:“新现实主义作家不再一味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是转向人物的内在世界,尤其关注精神和道德层面,与此同时借鉴诸多现代派的艺术形式,如印象主义手法、表现主义方式、象征意象等,以此追求非物质生活层面的真实、精神世界的真实。”同时,在研究界也将扎伊采夫的传记与古罗斯的“圣徒传”体裁作比较,认为作者意图将俄罗斯19世纪的经典作家构建为民族圣徒,从中也可窥探出扎伊采夫这位侨民作家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对已逝去的俄罗斯的怀念。总之,虽然扎伊采夫的作品引进我国较晚,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价值不容忽视。当然,这方面期待着更多研究者和读者的进一步发掘和开拓。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