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遍,跟着复旦丁耘教授的公开课学了一遍。接着又读一章看一章丁耘教授的课,边读边看。就这样,终于啃完了这本大书。而此刻,不是终结,而是阅读此类大书生涯的开始。
《理想国》的核心是日喻、线喻和洞喻。可以说,后世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为洞喻作注脚。
两千多年前雅典哲人的思考至今掷地有声,洞穴和囚徒一直都在,甚至越来越大、越来越多。随着影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的大发展,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没像今天这样印证这个洞穴比喻。拿着智能手机的人们就像洞穴囚徒那样,打电子游戏、刷抖音视频,全是影像,多是虚假。小伙姑娘们拍照片一定要修图,有些还要照着图片把自己整容了,以至于韩国回中国的航班上都是裹着绷带的脸,而那些女演员们似乎各个都长得一模一样,令观众们傻傻分不清。当下这个时代,实物与影响的关系完全颠倒了,实物在模拟影像,智能推荐让我们沉浸在互联网制造的影像里无法自拔,浙江卫视让观众们为假造的现场比赛气氛悲喜交加。若我们这样下去沉迷于洞穴底部的幻影里面,就如同生活在一个完全被资本、技术、权力统治的野蛮中世纪,人类文明的终结似乎并不遥远了。
人是应该有些精神生活的。读《理想国》这样的大书帮助我们思考自己、思考周围社会生活,思考世界。做个正义的人、一个理性的人,用正义来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式,让善来关照自己的灵魂。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