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大热影片《封神第一部》中,父子关系是其中主要议题之一。商王殷寿父子、四大伯侯父子贡献了剧中非常精彩的戏份。
古今中外被世人所熟知的父子关系,不仅是血缘亲情,更是权力争夺,以及二者之间剧烈矛盾冲撞下的情感撕扯。这种矛盾表现轻则内心挣扎,重则刀光剑影。
不过中西父子矛盾的焦点不同在于,我们在道德而西方在宗教。
英国作家埃德蒙·戈斯的自传《父与子:信仰与偏见》就非常典型。戈斯1849年出生,1928年去世,将近80年的生命,自传只聚焦于他的未成年时期。这个阶段正是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某种程度上也是摆脱父权的控制,成为独立个体的痛苦蜕变时期。所以,这本《父与子:信仰与偏见》尤其关注“我”的内心世界,由此,它也被认为是“英国传记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派心理传记”。
导读部分介绍了作者的父母,并配有彩色照片。简介中说作者的父亲是博物学家和科普作家,母亲是画家演说家和畅销书作家。如果仅从这些身份上看,读者会觉得作者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就像我们传统中的“耕读传家”一样。但随着作者的描述,读者会发现,作者父母的这些身份,他们一家的生活,是紧紧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
作者的父母因为宗教而结缘。因为他们的信仰属于一个小的分支,而他们又特别虔诚,不能接受一个和自己信仰不同的人,所以两人相识时年龄都不小了。婚后,一家人的生活也都围绕宗教展开,很少参与社会活动,甚至一度处于封闭状态。夫妻二人没有挣钱养家的能力,似乎只要信仰虔诚就能生活无忧。
不管是父亲一支还是母亲一支,原本还算是家有薄田的庄园主。但因为后代都在吃老本,两个舅舅终身未婚,一生就靠崽卖爷田度日。所以,在作者的描述中,小时候家境比较窘迫,也没有亲戚接济。母亲生病因无钱医治而早逝,贫困中遭受的白眼和冷遇,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母亲会写诗写故事,但主题只有宗教,甚至不让儿子接触宗教之外的任何文学作品。父亲虽说是博物学家,但当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时,他是完全反对其观点的。他认为《圣经》中创世纪说与地质学是一致的。《父与子:信仰与偏见》就是一个在宗教浸润下的孩子,试图挣脱宗教束缚的过程。
读这部小说时正好《封神第一部》上映,不得不感慨我们中华文明的早熟。从武王伐纣建立大周开始,我们就不再相信神的力量了,而是相信自己。就像影片的最后,商太子殷郊被砍头,有神仙帮他复活,而西岐世子姬发,却在凭一己之力反出朝歌城。神仙不救武王,也救不了武王。人的主宰需要自己去征战去夺取自己的地位。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