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人们相信鬼真的存在,这种想法可能有助于缓解社会中的某些紧张局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知道鬼可以为某些不幸事件负责,并且人们有许多办法应对鬼的袭击。"
前天母亲和我聊天时,纠结七夕"七月半"中元节是否该回老家祭祖的事宜。
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而言,鬼节当然是一笑而过啦!
不过我小时候倒是经常跟着村里的长辈们到古老的宗祠里参加祭祀典礼,也曾被乡下各种各样离奇的鬼故事吓尿。
尤其是村里一个喜欢恶作剧的年轻男子,经常在三更半夜拿着木棍敲我家的房门,鬼哭狼嚎,又拿毛笔在我们家门前屋后乱写乱画一通……
不幸的是,在我读二年级的时候,该男子就因家庭琐事喝农药夭亡了。
关于他生前所说的,死后要化成厉鬼捉弄我们这些乡下留守儿童的传闻,着实把当时年幼的我吓得不轻。
更离谱的是,他的坟墓正对着我家阁楼,棺材也是从我家门前抬过去的,巫婆还说他真的曾化成恶鬼调戏过他一位漂亮的堂姐。
为了缓解各种鬼故事、鬼片带来的童年心灵创伤和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所引发的志怪故事探索风潮,于是一口气阅读完了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蒲慕州所写的这本《早期中国的鬼》!
作者在本书中从宗教、历史、社会理论、心理认知等多角度和跨学科的方法,剖析我国古代的鬼观念演化史,并将其与欧美各国的鬼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凸显每种鬼文化的个体特征。
比如,诸多汉帝将对鬼的信仰和崇拜及宗教仪式融入帝国秩序,构建了汉代民间重视鬼神并通过祈祷神灵或者举行占卜、驱鬼仪式以趋利避害、敬畏神秘自然力量的信仰体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鬼故事既是娱乐文学,也是人类生存状况的奇观记录,同时也是文人墨客构建理想世界的一种尝试。
世俗社会中纷繁芜杂的鬼怪类型,"不仅是作者思想、观念或信仰的有意识投射,本质上更是对根深蒂固的欲望、本能和情感一种无意识的深刻表达。这些情节形象满足了对情欲、浪漫、好奇或仅仅是兴奋和刺激的受挫欲望。"
古代部分自卑、自恋与自负的文人钟情于刻画各类女鬼、女妖、女仙等以满足自我补偿心理。
这本关于古代鬼文化的系统性研究著作,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论从史出,寓学术性于通俗性之中,揭开了千百年来灵幻鬼元素的层层面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