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之前一直对读库系列有所耳闻,导致阅读之前就对本书抱有过高期待。于是读罢全书只觉得一脸茫然,而后浑身瘙痒耐受,如蚂蚁在身上乱爬,要是不挠个痛快,恐怕后患无穷。
首先从整体来看,本书的几篇文章质量都非常一般,个别篇目用较差来形容也不为过。写得比较好的只有沉舟的《人烟稠密处的惊悚》和傅谨的《我心安处》,尤其是前者,通过对电影镜头窥视内涵的解构,为读者解读了何为都市型惊悚,由面及点及线,层层递进,既兼顾了电影内涵,又表达了个人观点,文字功底也相当出色,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影评。而后者从义仆形象说开去,不仅为读者详细介绍了义仆戏这一戏剧艺术的小分支,同时也给出了自己对于这类戏剧作品的看法。不是尽仆人的本分,而是尽人的本分这类看法虽说有些空泛,但无疑是支撑这类剧目长久不衰的精神内核之一,也解释了为什么这类封建作品会受人欢迎。总的来说,这两篇与艺术有关的文章可以说是本书中唯二的亮点,除此之外都相当平庸。
介绍NFT的两篇文中中,史中的《NFT精神史》好于汪诘的《NFT》,不仅胜在可读性(后者完全可以用无聊来形容),而且还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即NFT收藏价值的核心在于其不可复制的故事性。这是NFT自诞生以来收藏家们一直追求的关键,只是不知道时隔一年之后,面对已经几乎崩塌、完全失去投机性和流动性的NFT市场,两位NFT信徒是否还会坚持当时写文时那股坚定不移的信仰。
刘诗昆的《钢琴传奇》略显荒诞,不仅在于其荒诞的时代背景,还包括主人公前期的成功形象(业务上的和红专上的)和后期掠过不谈的坐了近六年监牢之鲜明,让人强烈地意识到这个故事还没完,而后续的事态发展或许不能完全落实在纸面上。
然而正当我以为这篇已经算是很无聊的作品时,田维堂的《广东打工记》更是烂到让人震惊。这里说的烂不仅是写法上并不高明,而且也很少看到这么详细描述人内心阴暗面的作品。如果说作者当年误入传销尚且情有可原,那么之后联合老乡们诈骗别人的应聘报名费纯属主观作恶。然而在作者的笔下,作者似乎视这段经历为穷途末路之时的谋生妙招,虽说后期被人拆穿时也有一丝惶恐,但比起诈骗带来的内疚,更多是被人拆穿的恐惧,加上前期对于各种女性角色不合时宜的意淫,一个三十多岁自诩老实人的油腻男很快跃然纸上。老实说,看文的时候我的眼前一直闪过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但同样是社会底层男性视角的叙事风格,胡安焉更像是一个大写的人,尽管生活不顺,也有无尽的迷茫,但他还是会努力理清自我,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而本文作者更像是一个自大的普信男,穷尽一生就是为了性和权力,当作家更是为了社会地位这样世俗的理由,以文为业却无文人风骨,简直可笑。
张家渝的《老农之死》也比较差。看之前我也以为这是部剖析农村底层劳动人民现状的非虚构作品,但真的看来却发现作者似乎讲不清楚老农之死的真正原因。张礼木穷吗文章说他并不穷,攒了一二十万,就是抠搜不肯花销。难道张小广不肖好像除了两代人很平常的一点矛盾外,也看不出这个养子如何不肖。于是整个故事的走向就变得非常奇怪。作者好像整理了很多足以导致张礼木之死的原因,甚至搬出了《自杀论》来做注脚,但却始终无法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原因,最后只能用笼统的多个复杂元素为这个老农的命运感到惋惜。这文好像写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写,加上文章的时间线一直在跳来跳去,一会儿80年代,一会儿2020年,时常看得人一头雾水。只能说作者笔力较浅,应该不是一个成熟的文学作家。
最后是冯翔的《给郑渊洁写信的孩子》。从内容看,这篇文章的可读性要优于前面几篇,因为有若干个详实案例可以充实文本。但是从写作风格看,文笔比较幼稚,属于很普通的读后感,更适合在郑渊洁出人物传记时出版社的付费约稿,而不是专门写篇文章登在某个杂文集里。特别是最后那段关于上高中后戒掉郑渊洁的原因,文章详细地写了郑渊洁支持王洪成一事,笔触中甚至有几分生气,但在最后引出的关于郑渊洁反对世俗教育这点上实在着墨不多,立意也比较功利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