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712年的卢梭,一生的思想感情没有受到压抑,能够自由地感受、思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卢梭成长过程并非没有一定的约束,包括来自宗教、社会等方面的约束,但是很奇怪,从卢梭自述来看,他没有被灌输价值观,他在思想感情上完全是自主的。一方面也许当时社会氛围允许人的自由探索,另一方面也是卢梭自己天性确实比较不羁。
卢梭这个思想家,是在允许思想感情自由的社会才会出现的。感情自由,思想才会自由。卢梭的出名,是因为写了第戎学院的命题作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这个没有研究过人类学、历史、哲学的人,怎么会写出这种文章呢?正是因为他天性自由,思想自由,才会如他自己所说,从原始社会开始想象,把自己想象归纳的结论写出来而已。
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教育家,其实这些卢梭都不是。他是对很多东西都有兴趣,喜欢看书,喜欢幻想,喜欢思考,喜欢旅游,但是他自己说,没有一件事他是从头坚持到尾的。到底通过怎样的学习研究,经历怎样的磨练,才能在一个领域被称为“家”呢?从卢梭的例子看来,人性本身就不必有什么“目的性”或者“目标”,最重要是解放天性,自由。
卢梭说:“作家的地位只有在它不是一个行业的时候才能保持”,“我的才华不在我的笔上,而在我的心里”,“我的全部才华都来自对我要处理的题材的热爱”。作家至少在创作的时候,是不为名利的,是基于创作激情的。这是真正的作家。
卢梭很重视跟人的交往,希望获得真正的朋友。当社交变成一种困扰的时候,他就想逃避。他的个性确实不适合社交。卢梭一直都想隐居起来。但他又必须依附于贵族的施舍,所以他的隐居,至少在《忏悔录》中记录的,不是独立的隐居。他描写跟贵族的交往中,是充满了驯服感、依附感、感恩之情的,仿佛地位尊贵的人的感情,是对他的奖赏。似乎没有什么气节。而陶渊明的隐居,可能才是真的隐居。
特立独行的人,不是因为他想标新立异,而是他真实性情使然。根本无法脱离他人,完全孤独。所谓的不合群,可能只是个性独立,可能只是性情安静。之所以孤独,只是选择不在人群中而已。
这部《忏悔录》让人们看到,所谓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其实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出名没给活着卢梭带来什么荣誉,只是有一定数额的版税(当时好像没有版税一说),反而让他被驱逐。对他自己来说,只想安静地过自己的日子。对于所有有自知之明的人来说,所谓的功名利禄,都不如安静的过自己的日子,没有谁比别人更高级。
卢梭的成就,到底有没有引起同时代的狄德罗等人的嫉妒,不得而知。至少有这个可能。一个一写就成,为人低调,感情真挚,有点傻乎乎而老想归隐的人,可能确实容易引起妒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