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是墙壁上的艺术,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都留存了很多精美的古代壁画。
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壁画的创作达到高峰,留下不少经典之作。
中国自周朝以来,就有在宫殿、墓室作壁画装饰的传统。随着佛教的传入及与儒、道的融合,寺庙、石窟成为了壁画创作的延展地。
在宋、辽、金时期统治时期,在山西留下了不少让人赞叹的建筑和寺庙艺术。在一座座古村落里,各种庙宇里的古壁画,独具匠心、逼真、精致,像山歌一样自由……
这些庙宇多为榫卯结构,虽然四周的墙体破败不堪,但建筑的骨架仍然屹然傲立,彰显出一种摄人心魄的古朴美。
作者杨平带着团队,翻山越岭,驱车而来。她一头扎进这些鲜有人问津,遗落在沟壑中的古村落里的壁画,为它们拍照、摄影、文字记录。
这本书就是作者行走10年的笔记,弥足珍贵。
她不仅向读者展示了精美的古壁画,还原了古村落先民的信仰、民俗和精神生活,更是在唤醒我们,这些精妙的古典艺术,急需振救,不能数典忘祖。
作者走访了塑州贾庄镇南曹村、白台寺,走访了赵武灵王庙、罗圈堡、白马崖,还有繁峙县小宋庄村的大王庙……
壁画多为明清壁画,内容多为龙王出宫行雨图、圣母育婴、观世音菩萨救度图、二十八星宿、赵武灵王和关公帝忠勇等故事。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礼、义、廉、耻,“积德累功”“抑恶扬善”“忠孝友悌”“敬老怀幼”等美德通过壁画上的故事来教化村民。
先民们祈求神仙保佑生活平安幸福、人丁兴旺、粮食丰收的美好夙愿也让壁画的风格逐渐走向世俗。
观音菩萨梳了两条麻花辫,老者与孩童的捞虾图、圣母育婴喂奶,老百姓质朴的生活场面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庙宇都是村民集资修建,如村里有在朝当官的士人,也会投资。庙宇四周还配有古戏台,农闲时,村民在此聚会、看大戏,好不热闹。
如今,时代的进步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古村落的人口日渐稀少,庙宇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落败,曾经被先民们视为精神寄托和信仰的古壁画,也渐渐隐去。
一种痛感迎面袭来。
书中每一个章节的结尾,读者都能感受到作者想要保护、留存、修补古壁画的赤子之心。
好在,古村落里还有义务看庙的老翁,免费给作者煮面的热心大娘,主动给作者提供饭食和住宿的祖孙三代……
淳朴、温暖、感动已成为作者永恒的回忆,和她“孤军奋战”的慰藉。
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的“镜头”在旷野里奔波,快乐与震撼共存,一种要保护传统文化的紧迫感亦在心中慢慢升腾。
古村落、古壁画相映成趣,在阳光的照射下,有种残缺美,仍然熠熠生辉。
可以说,作者的这部古壁画的“影像书”是对古典艺术的抢救,是对民俗最深情的记载,是在唤起每一位华夏儿女勇敢承担起传承文明的责任,更是一次人类终极问题的拷问:
“我是谁我来自哪儿我又要到哪里去”
毕竟,我们都是华夏先民的子孙,对先民的文化和生活多一份了解和敬重,坚持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抓住中华民族的“根”。
根正,则人不歪。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