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过有关死亡与告别的书:《秋园》、《浮木》、《最好的告别》、《克拉拉与太阳》。与本书站在不同角度又有点相似性的是一部电影《天鹅挽歌》,我在看完电影的时候还觉得“如果是我不会克隆自己,人都有死亡那天,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但最近养了小猫,那天看一些宠物主人分享毛孩子离开之后的心情,看得很悲伤,开始担心自己的小猫去世,虽然他才五个多月……最近有点明白那种心情了,接受离开是一个漫长的反应过程,当下似乎接受了,但是以后的每一个想要分享却意识到对方再也接收不到的时刻才是痛彻心扉的。
克丽西想要让克拉拉延续乔西,卡帕尔迪认为:“我们这代人依然保留着老派的情感。我们的一部分自我拒绝放手。这一部分自我仍然执着地想要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内核中都藏着某种无法触及的东西。某种独一无二、无法转移的东西。我们必须放手,克丽西。那里什么都没有。乔西的内核中没有什么是这个世界的克拉拉所无法延续的。第二个乔西不会是一个复制品。她和前一个完完全全是一样的,你有充分的理由就像你现在爱着乔西一样去爱她。你需要的不是信心。只是理性。”
但是人是无法骗过自己的,克丽西永远忘不了面前的是一个伪装成自己女儿的AF,无论它有多像,都不会是她。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天鹅挽歌》里那种即将离开的人为了避免亲人伤心去复制自己的行为才能完美达到目的。我也很好奇如果科技真的发展到那一天,亲人能不能分辨出眼前的是否是人类,人类内核中到底有没有独一无二、机器人无法识别模仿的东西不过如果这项技术很发达、人尽皆知的话,又会不会让人整天疑神疑鬼,不知道身边的人是否还是原来的那个人啊,科技的进步果然还是会带来很多伦理道德问题。由此我又想起黑镜里那个束之高阁的机器人男友了,我以前想要,现在仍然想要,一个对我逆来顺受、让我予取予求的对象,可以无限榨取情绪价值又没有心理负担,有什么不好呢难道我会嫌它太假了,不像有血有肉的真人。
如果我死了,我不会克隆自己,如果我爱的人离去,我也不希望ta克隆自己让我感受不到ta的离去,虽然我曾经不懂生死的告别有多痛,但就算现在有所领悟也仍然认为这是人生的一项重要课题,没有人的一生能完全缺席这一课吧……如果未来科技发展到令人可以逃过它,那未来人的情感会不会变得不健全克丽西在乔西仍然在世的时候就谋划着延续她,这真是自私又残忍的行为,似乎也是未来人心灵脆弱的一个体现吧。我被这本书感动的点似乎在于它的视角,作者营造出的AF的无机质的冷静视角非常新鲜又有代入感,克拉拉的无私行为和她对自己结局的良好接受让我更为她难过了。如何将一个司空见惯的故事发掘出新意,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读《秋园》、《浮木》是比本书更加难过的,可能因为那是真实的,那个时代是非常磋磨人的,但是我也敬佩于秋园的坚韧,那么多的坎、那么多的苦难,都是会过去的。人能活下去,有时候是因为尘世的牵绊吧,秋园和惠才都舍不下孩子,如果是我的话也会害怕父母伤心,担心小猫没有人管了吧。而读《最好的告别》,应该是可以舒缓人对死亡、对亲人离世的恐惧的,也让人更懂得该如何尊重老者、病者的意愿。生命的质量比长度更重要,辞世者安详平和,生者应该应该也能少些悲痛吧。这又让我想起了电影《爱在记忆消逝前》,那是老人自己选择的没有遗憾的终点。
我以前对死亡的态度是没有这么审慎的,可能年轻、强壮又无知,离死亡太远了。最近读了这些书,体悟更深了一些。虽然克拉拉主要探讨的不是这个,但是读书就是这样,作者也不会知道读者会被哪个点触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