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写读后感的时候,我感到困惑不解。我无法找到一个能够深入探究的角度,感觉书中的意象和作者传达的主题无处不在,但我又无法真正抓住它们。
边看边写,我忽然有点明白了。这本书的关键在于一段话:“我不再了无生趣。假如我放弃寻找福斯蒂妮的缥缈希望,而选择平庸但幸福的岛上生活,至少可以看到她天使般的形象。生活之路常在。但是我的命运,一如所有凡人的命运,是多舛的、悲惨的和前途莫测的,况且福斯蒂妮有消失的可能:……解决朝不保夕问题的最佳方案是一劳永逸:用我的死换取同福斯蒂妮的永恒的永存。终于,我从没有福斯蒂妮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将不必忍受人在孤独中死去的那种弥留之际的痛苦和恐惧,我从没有福斯蒂妮的死亡中解脱出来…”
这段话是书中的转折点,最终引导“我”进入虚妄的世界,并非是从逻辑上认同那种没有灵魂的永生永恒,而是出于人的本能。面对现实中没有希望的局面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我们向这种虚假的永恒妥协,因为在这种虚假的永恒中,我们能够看到追求的、美好的真正的永恒。
对于我一直困惑的福斯蒂妮这个意象究竟代表什么,我坚信这个形象绝不是为了展现爱和浪漫,终于在此刻也找到了我能够接受的解释:
让人感到疑惑的结尾和对祖国现状的悲哀以及对故土的爱,还有在前面多次强调“等待公正的判决、等不到公正的判决”的场景,这些都暗示着福斯蒂妮在这里可以理解成委内瑞拉和祖国。我在追求福斯蒂妮时所经历的无尽努力和心灵的践踏,象征着普通人的无能为力。这与1940年前后委内瑞拉因为石油动荡的国内现状以及拉美文学普遍展现魔幻现实主义的历史背景相吻合。
还有一种类似于三岛由纪夫的解读方式,这里简直就像金阁寺里“我”的内心独白。金阁寺就是福斯蒂妮,“我”对美和希望的热爱引发了对失去的恐惧,所以“解决朝不保夕的问题是一劳永逸”。我放火烧了金阁寺,“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进入虚妄的世界。两个主人公在此过程中逐渐平静下来,不再因为无法抓住的美而感到痛苦和焦虑,实现了自己心目中的永恒。
最后是现代人对此的俗气理解,福斯蒂妮代表着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实现理想的希望如同幻影,无法接受理想的消逝,所以选择后退一步,屈服于现实,并以自己的屈服来赞美理想并保护它。
但我依然无法理解博尔赫斯对这本书的热爱,可能是因为我不理解博尔赫斯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