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读书。这次借着旅行在动车上的大块时间,我咬着牙把一部平时我根本没有耐心看完的学术类书籍啃下来了,并且做了思维导图和书摘总结,想想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一本真正好的书带给人的心灵力量让人感慨不已。习惯于手机带来的碎片知识和急于求成的短期主义思维,我似乎干什么事情都想着立马看到成效,好证明自己是“对的”,是“勤奋的”,是“好学的”,获得一些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标签。然而,这实际上是内心匮乏、没有能量的表现,所以渴望着从外界抓取一些认同。但是机缘巧合下,当我迈出了脚踏实地的第一步,认真地把书看完了,所获得的内心的丰盈感和踏实感,是在向外界如何抓取都获得不了的。这本书不愧是被誉为社会学中的必读书目。每一章都能从中获得很精彩的观点和看法,也能从费老所举的非常生动常见的例子中迅速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虽然读起来有一点费劲,但是读完后的受用却能够持久,足以见得费老的深厚研究能力,他能够以一种易于被接受的方式传达理念,这是很了不起的。例如他提出中国传统的家庭其实是一个事业单位,这个观点让我们可以从新视角审视《红楼梦》;追求稳定的乡土社会不容许变动,而男女之间注定的生理差异又和生育需要孕育产生着变动,所以乡土社会中存在着“男女有别”。乡下人看起来的“文盲”、“自私”等性质也源于一个稳定的、变动速率慢得不需要通过文字来传递信息的社会背景,以及小农经济本底形成的差序社会格局。这些精彩观点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历经社会变动而仍然不显过时,足以证明其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经得起时间验证的观点,也欢迎大家的讨论。费老“教师的职责更在于引领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精神令人钦佩,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上大学的真正意义。除了知识之外,我们在大学中究竟要学到什么?还能有什么能够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一点作用呢?回到对这本书的讨论。费老那个时代正是社会动荡、变动速率很快的时代。他经历了新婚妻子在调研过程中意外离世、抗日战争等等社会事件,然而他并没有将这些我们认为是“灾难”的东西视为“灾难”,也没有被打倒。相反,他将自己视为社会研究的一个实验品,从自己身上也在观察社会。这在现代社会中简直可以容易自我消耗)。在对费老的人格和处世态度表示赞叹的同时,我认为这本书的观念具有启发性和链接性。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一直都是相互联系的。各个学科之间其实都有无数相互连接的纽带,不存在绝对的分野。因此,对于社会学的应用和理解可以推及到其他学科。读一本经典书籍就有一点踏实的收获,哪怕现在暂时可能用不上,但这些永恒闪烁光芒的思想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埋藏在你的思想中,等待适当的时机和人生经历,开出属于你自己的花朵。我也希望更多人能够阅读这本书。或者说,不仅仅是这本书,只要认真地阅读,专心地做着手头的事情,已经很了不起了。
最后以费老的最后一句话为题,“愿我之涓滴水,亦可归大海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