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完了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这是一部关于阿富汗的记述类作品。前半部分像是在阿富汗出生的记忆,而后半部分则像是回忆阿富汗。感谢译者的辛勤劳作,让我能够透过这本书对阿富汗的历史有一浅薄的了解,观察到这个国家背后的故事。
首先,我想谈谈阅读的感受。相比之前阅读的作品,我发现作者所描绘的阿富汗只有一个字——“惨”。然而,没有提及这种“惨”的根源。根据我查询的资料显示,阿富汗这个地方一直被战火所困扰。最初是“基地”组织的崛起,之后又是塔利班的兴起。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在面临选择时,行动比任何解答都更为真实!但与其他作家所描绘的阿富汗题材作品相比,这段描写显得有些单薄。
其次,我想谈谈关于阿富汗的话题。阿富汗一直处于一个被提起却鲜有解决的状态。随着阿富汗各类政权和组织的更迭,其延续实行的宗教习俗是否值得推崇一直存在争论。现在有更多观点的出现。尤其是女性权益问题,成为此类话题中的重中之重。值得注意的是,阿富汗曾经有过女性自由的时期,这段自由时期与伊朗的自由时期并无差别!因此,问题随之产生。阿富汗现在的模式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相较于作者的表述方式,有些作家直接通过时间线和社会环境向读者传授这些不同之处。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宗教角度,基地和塔利班都是此类话题的焦点。
最后,我想探讨一下扩展的话题。这本书所涉及的问题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团结。虽然我们始终强调的是外部问题,但我们无法忽视内部问题的存在。至今,某些有历史背景的地方除了感叹战争,就是感叹国耻。但是在国耻之后的新时代,我们是否应该忘掉这些问题?如果你不愿意忘记,总有人会“帮助”你忘记。这让人好奇的还有这本书里的笔记量。到底是因为华语文化的匮乏,还是因为题材的匮乏,又或者是其他原因......嗯。
总结起来,我不确定作者是否在谈论一种宿命论。我不知道玛利亚姆的命运源自何处,也不知道阿富汗的问题源自何方。最令我困惑的是,那片土地上宗教的支持来自哪里。一个逃离了那块土地并在其他地方生存下来的人,是否会改变他们的信仰,还是会继续坚守他们“独特”的信仰来履行这些“蒙面”的教义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