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不是大多数人,在很大程度上免于受辱了。”——这是我在《看见》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虽然它并不出自于柴静之手,但是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柴静很是有个人特色。
还是要回到这本书来。柴静通过她社会调查的职务之便得以“看见”许多底层的、阴影面的、细微的、角落边缘的人与事儿。我不知道是否是因为我出生农村并从农村生活到城镇的经历以及敏感观察的天性,让我对这种“看见”并没有那么震惊。但是我反复咀嚼这句话,我才想起来,不是这样的。是因为我不是他们了,从农村走出来,我也就不再是农村人了。他们过得怎样,不能仅靠我的一己之词与片刻回忆。柴静是去看见,我们是看见她的看见,这种感受被冲淡再稀释,已经所剩无几了。没有回到童年,就读不懂双城的创伤;没有去询问踩猫人事情的经过,就走不进一颗被误解的心;没有去走进“非典”、“汶川大地震”,你就看不到在山里的人们的微不足道的悲伤,即便这个悲伤对一两个人来说,可以致命,但就是抵不过那时代悲剧的一粒灰。看不见,看不见,因为我们没有置身,我们甚至没想过去置身。我们站在高楼远眺,不知这高楼从跪着到站立中有多少人的弯腰与汗水;我们看得越来越远,却不能看得近了。近在咫尺的一面墙,近在脚下的一块砖,都看不见了,更别说我们的身后,以及身后来时的路。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这句话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的肉体。我知道我不可能做到这种清醒的堕落。可能致郁,但也同时可能成为我灵魂的救赎。
在天空“工作”的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