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这本漫画书会看得挺快,毕竟文字不多。看之前自认为对书的主题了然于心,做好了心理准备。哪曾想,时不时地,其中的画面、文字,猝不及防地让人发抖,心生恐惧,只能暂时放下,再“所有索斯诺维茨的犹太人,必须于1942年1月1日前迁往本城老城区,空出地由非犹太人移入。” “大多数人住的还不如我们宽敞,但岳父和沃尔夫多少有点关系”。
他们认为“这还不算真正的犹太人区。至少你还可以到城里其他地方去,只要晚上回来就行。我把窗帘挂起来,这样我们就有一点私人空间了。”
到了1942年,夫妻俩已经被运到了集中营,情况变成了:“我们去哪儿都得跑着—跟练跑步的人一样—他们把我们赶去浴室”。“这是给活人的淋浴,而不是传言所说的那种要人命的毒气浴。”“淋浴完,在雪地里,他们把囚犯的衣服扔给我们,有个人想换。他们看都不看一眼,扔过来的衣服是什么尺寸。”
“他们给我们登了记...他们夺走了我们的名字,在这里写上了号码。”
最后奥斯维辛是什么境况,就不用描述了,毒气室,焚尸炉,踩踏,随意虐待并枪杀,你永远想象不到人对另一个人群之恶所能达到的极端程度。
其中有很多犹太人或者同为犯人的波兰人做了刽子手—“我们每天都被带到索斯诺维茨在德国人的店里干活。每天,警卫押送我们走大约一个半小时去工作。那些警卫是拿着大棒的犹太人。他们的举止就像德国人”。他们也许是像艾希曼那样的“平庸的恶”,但也不乏犹太人特有的钻营和取巧,他们认为只要巴结、讨好、行贿好德国人,自己就能“例外”,得到“优待”。然而就像张爱玲在《赤地之恋》中写到的,主人公看到那些被吊死的地主,只觉得“历史的⻋轮哪天就会滚到他们自己身上,现在只是没轮到而已”。所以,这样的情景发生了:“后来,我又⻅过一次那些出卖我们的波兰人。德国人不需要他们了,所以他们也被了结在奥斯维辛。”
这所有的画面和描述,你我是否觉得似曾相识,就在那十年,就在不到一年前,同样的过程,类似的人物和场景。就像一战完了还有二战,人类永远学不会反省。自由不是必然的,自由是一点点被让渡的,有一天早上我们醒过来,可能突然会困惑,为什么变成这样了。
故事快到结尾时,儿子问了父亲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时没有任何人反抗?”父亲镇定自若地回答了。
然而这个问题却在我的心里投下了一颗炸弹,为什么如果我们身在那样的处境,我们会怎么反应?如果反抗,要怎么反抗?反抗了之后的结果会怎样?即使不反抗,我们能否至少不要成为“艾希曼”?我们有得选吗?放弃求生任由自己死去是一种反抗吗,还是一种软弱?是否不惜一切地努力活下来,outlivethedevil才是有力的反抗?
父亲活着出了集中营,活过了漫⻓的战争,也没有像妻子那样战后选择自杀,但却在余生无法走出奥斯维辛的阴影,活在“幸存”的愧疚中,身边人也饱受折磨,折射出整个时代和整个人群的悲剧,这种沉重和无力,如何用一个“反抗”就能盖过。
“不管我成就有多大,和从奥斯维辛死里逃生相比,好像都微不足道。”
“或许你父亲需要向人展示他总是对的,他什么都能挺过去,因为他对幸存感到愧疚。”
“于是他把他的愧疚感发泄到你身上,因为你是真正的幸存者...这样做是安全的。”
“那你是否因为你父亲挺过来了而敬佩他呢?”“这个,当然,我知道有很多幸运的因素在里面,但是他随机应变的能力真是惊人,而且还足智多谋。”“所以你认为幸存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这是不是意味着,没挺过来就不值得敬佩呢?”“我觉得我知道你是什么意思了,就像是说,如果生等于赢,那死就等于输。”
“是的,生者总是站在生者这一边,而死去的受害者却莫名地收到责怪。但是挺过来的并不是最优秀的,死去的也不是,这是随机的。”
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世上,活着,或者,死去,都是随机的。
余生的每一天,不要彼此苛责。
奥斯维辛是永恒的课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