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写短评不太够,所以写了长评。
本书最喜欢的是第一章,通过欧文·潘诺夫斯基的图像空间和视觉空间的二元区分来进行讨论。定义很清晰,例子也给得很好。而这显然也是给我在过去思考的某些问题提供了一些言之有理的角度。
譬如之前的时候总是觉得图画艺术本身的范式如果是趋向真实的话,那总觉得从很多角度来说,有些“艺术”本身除了历史价值,又有什么是值得被放到博物馆里去的。比如说世界各个地方的绘画显然无法和文艺复兴时期运用线性透视法的欧洲绘画相比,那是否就没有意义呢?
我之前和一个友人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看不懂蒙德里安或者看不懂康定斯基的画,到底该怎么办?我该怎么拥有能够欣赏他们作品的情绪和能力?如果需要给自己一个阶段性的回答的话,我的回答应该是这样子的。
首先,我会尝试把我自己能够感受到的“美”单纯是非理性的。感受本身并不存在统一的标准,没法体会就是没法体会,或许未来某一天突然能够领会到了某些超出现在的我的经验的情绪,那也是未来的事了。
其次,无论如何绘画或者一些其他艺术形式本身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目的——我这里想要表示的是一直盘旋在我脑海里面我经常没有办法去除的观念——艺术的目的是趋近真实。
关于“艺术的目的是趋近真实”的举例,比如说在西方的绘画中始终把二维和三维之间的关系处于绘画发展的论述核心。但是艺术——如果范围再窄一些——绘画这样的艺术形式,它仍可能服务于别的方面——比如图像作为构成图像的文学或宗教意义的一个因素。
不存在唯一进步的进化论形式是我需要对自己进行的反思。推广开来,没有任何东西有绝对的标准,而往往在我们尝试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标准对对象进行研究的时候,所做的事情只是丰富对该对象不同切面的感知,而这样的感知所带来的愉悦是能够靠理性到达的。
与其说是理性,不如说是一套相对来说不那么简单的、比较好玩的视角,这样的视角本身也能丰富被研究对象的厚度和深度。
但是可能仍然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何界定“这仅仅是偏好上的不同”和“这是一个并未经过严肃思考但是拿偏好上的不同进行掩饰并扼杀他人言述空间的行为”呢?我不太确定具体的甄别方法。
现在想着看完巫先生这本书,无论是回国看展还是在国外瞎晃荡,好像都能有更多更有意思的对绘画和雕塑作品的切入点了,好像无论如何都是一些很好玩儿的事情。好玩儿是最重要的事情了,而不是追求一个“绝对正确”,然后依靠“绝对正确”来“保护自己”,“洋洋自得”。
希望在这边能遇到一些能够一起逛展不仅仅是逛展还能互相讨论聊展品的朋友。
最后的最后!谢谢mona!!!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