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是在读到第三部分的作者手记时出现的——也许这本书排布的先后顺序,也是有其道理的。
安小庆的风格是鲜明的,强烈的,从选取的这几篇文章来看,她的主题呈现出极为鲜明的性格色彩。对我而言,它们就像是女性主义觉醒的一瞬间,刺痛了我的内心,引起了我的觉醒和关注。
李斐然的文章中,从她写角田光代的那一篇就可以看出,她不仅仅在描写角田光代本人,更是在写人类的同理心。她将自己的笔触用于角田光代,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后一篇关于古生物学家张弥曼的文章中,更能看出这一点。当我阅读这篇文章时,并没有对人物本身的“女性”特点有很强的感受。如果没有文中偶尔提到她是女性,我可能会以为自己正在阅读关于一位“科学家”的故事,就像阅读一篇“正常”的人物报道一样。这种对于女性身份的强调并不夸张,作者在手记中也提到了相关的挣扎和选择的原因。
而中间部分是林松果的文章,它像是人们意识觉醒时必经的一段路程,就像她自己所说的:“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在逐渐走向人生的深处,就像不如一片密林。”通过阅读作者自己的经历,我更加有这种感受。林松果写下了自己的启蒙过程,以及在这条路上获得的陪伴,就像我们在走进密林深处的路上,从独自一人到形成一群人。
因此,对于“自我”而言,我发现了这篇文章的布局规律,从女性主义到全人类。这也是这本书中这些文章的思想所展示的,也是我在《芭比》中看到的。女性争取权利实际上是在为全人类争取权利,包括哭笑的权利、穿衣自由的权利、从政的权利、做家务的权利,以及各种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结合我个人的思想经历来看,这可以视为对女性主义理解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从个体到群体,从关注女性的困境,到关注整个人类的困境。
我真的非常喜欢这本书中张越提到的那首小诗。目前为止,那是我所见过关于女性主义的最好表达。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