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过程中,本书豆瓣评分从9.2升至9.3。
出乎意料的流畅好读。而且结局也完全没悬念,阅读体验却非常好。其他不少正经历史书,很多聚焦在考证逻辑,非专业人士实在很难读;而另一边是那些“不正经”的历史书,叫演义或者小说更合适吧。这本书除了从珍珠港事件后到珊瑚岛战役前的那段描述稍微显得有点拖沓,其他几场重要战役都写的精彩激烈,有上层的斗争,也有小人物的挣扎,有宏观分析,也有细节展示,也有将士主官感受,丰富全面,读来不忍释卷。
作者是位名校毕业的前金融民工,业余时间从阅读历史,到研究历史,到自己写历史书,竞写出了被很多严肃历史学家以及大众首肯的作品,也算是传奇了。
想读太平战争历史一来是以前了解的少。二战主战场在欧洲,和我们关系最大的是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除了日本偷袭珍珠港,其他几乎没什么了解,连那些地名都没有概念。这场在广阔的太平洋上地跨了东西南北四个半球,涉及众多国家,死伤无数,开创多种近现代战法的战争,应该值得比教科书上的那几段话更值得被了解。第二,当前中美矛盾加剧,西太平洋岛链上争端再起,了解二战中以该处为中心开展的这场大战的意义又更有不同,已不必再细说。
关于这场战争本身,一边是不可一世的、求胜心切、战斗意志坚定、战术经验丰富的可能是战力世界第一的日本海军,另一边是仓促应战,战斗经验欠缺的世界第一经济、制造业强国的一盘散沙似的美国海军。战斗中双方的优劣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燃烧的大洋》这本书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只写到中途岛,这期间美国一直处于守势。但美国在各个方面体现的资源优势、制造业产能优势、体制优势,已经能看得出最后结果的必然。这里摘录几段。
“1940至1943年之间,德国和苏联的军工产量增加了1倍,英国增加了2倍,日本增加了4倍,美国增加了25倍。”——看看这些数字,战前任何军力对比都变得失去了意义。我觉得,战争开始时,日本面对美国这样一个拥有巨大潜能的对手,除非先发制人,一击必杀,别无他法。因为时间始终不站在日本这边。但浩瀚的太平洋使得这种闪电战术变得极难实施。珍珠港虽然偷袭得手,但美国的几艘航母均不在港。有的人觉得这是美国人的运气,或者是阴谋的体现。我倒认为偶然中存在必然。因为太平洋太大,美国太大。美国、太平洋和波兰、捷克这样的地方可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啊!
“1941年12月7日以前,美国的产业经济完全处于轴心国的轰炸机和陆军的打击范围之外,这是陷入战争的盟国最大的希望。只有使美国的经济军事化,完全转变为生产军需的状态,才能摧毁轴心国。但是美国这个杂乱无序的共和国,如果没有美国民众的支持,就永远无法动员起来,或是实现军事化。“他们[日本人]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可以让罗斯福彻底从进退两难的境地中走出来,”为罗斯福撰写演讲稿的舍伍德写道,“而他们恰恰做了这件事,用一种特别挑衅并且特别侮辱人的方式,一下子就使意见不一且迷茫混乱的美国人民变得团结一心、坚定不移。”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不是不列颠之战,不是阿拉曼战役,不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也不是意大利的覆灭,而是珍珠港事件,它让罗斯福得以去做他需要做的事情,同时也决定了德国和日本的命运。”——战争中,美国的劣势在民主制度的低效,政治的摇摆。珍珠港被偷袭这当头一棒把美国打醒了。所以,问题又回到了同样的逻辑:对于日本,没有把美国一击必杀,那之后的反扑就难以招架。总之,我觉得其实很明显日本输了,早在开战之时。
综上,研究太平洋战争的历史,应该可以得出结论,日本发动的这场对外扩张战争自始就是一次风险极大的赌博。其自身失败不但应该是大概率事件,而且痛苦的过程给全世界带来如此大的战争灾难,实在罪孽深重。日本做出对日对美开战的决定绝非易事,甚至反战首相都被暗杀。对于一个被极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