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之前想了很久,要怎么记述我在看这部小说时候的感受,要将它放在哪一个分类之下。举例来说,很难不在其中的某一段情节中想起《局外人》,但是这种感受似乎并没有太多咀嚼的空间。这种感觉在阅读过程中时时出现,调动了许多阅读经验和人生阅历。但是这些也还只是对自己过去经验的唤醒和印证,表明我是这本小说的同代人,我的“生活”也有裂变成这样的可能。
如果感受本身不再具有品味的价值,那它究竟留下了什么呢?
是一个普通人一步步经历所谓下坠的过程吗?
说实话,最后那段流浪的描写是这本书离我最远的部分,不是生存状态的远离,而是这样一种生活因为太过猎奇,我的感官更多被其中关于这部分生存状态的描写本身攫取,以致不能对主人公当时当刻的灵魂构建认同。这一段我只是在阅读一个普通的故事。
是不断闪回的恋爱、社交场面、童年经历或是那些一闪而过公共媒体中批量生产的时代标记物吗?
不可否认,作者在这数段有关个人生活史的描写中植入了自己对于这个时代最真挚的体认,其中的人、事、物都只有真正体会过孤岛般城市生活的人才能呈现出这种类似微距镜头的表征,在阅读时我的五感也被顺利打开,就算是单揪出这一段来也绝对算得上是描述当代生活的佳作。然而这一切又过于零碎,好似社交媒体中一个个精彩段落的集锦,被何小河咀嚼之后又吐出来,是个人生活史,同时又是我们每个人近几年一闪而过的共享片段,它们共同组成了一种时代的氛围,单独来看却显得单薄而滑稽。书中所有的关系都是那么的若即若离,理不清楚恰如南方的潮湿与黏腻,只能又挪用“空心病”来形容这样的一种状态,但是这显然又是不够的,即使真诚面对了内心,最后得到的似乎也只是四顾茫然,对方心里想着的、口中诉说的、手里行动的与烂俗的港片与无数媒体每天批量产出的文章也别无二致。都市生活的丰富恰如它的贫瘠。
我想它留下的还是那些死亡。
死亡笼罩在故事的每一个角落,死亡缀连起何小河的每一段生活,母亲、李芍药、奶奶、路人、流浪汉······这里面的死亡都好像没有炸开的花火,消失在海上,让人数次想起又轻轻放下,我喜欢这些离去,轻飘飘诉说着生命的味道。读的时候心里时常有声音在这些死亡的现场响起,凄苦的唢呐、凌烈的风声、放映机胶片滚动的声音、水珠滴落水面的声音、汽车轮胎碾过沙石的声音······在不同的场景以不同的节奏出现,随着何小河的回忆忽而悠扬忽而急促,游丝一般却总也未曾断绝。生活藏在这些死亡之中。存在的悲欣,看似漫长日常的转瞬即逝,也都通过死亡传递给我,撞空、跌落、消失、湮灭。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