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德植物园|中国小径
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的Buswey Hill山顶南坡,有一条铺满柔软木屑的中国小径,小径两旁的植物都源自中国,茂密繁盛犹如森林。如果我拥有足够的植物知识,一定会“知道”是行走在中国的林间。
E.H.Wilson,1876-1930
把这些植物从遥远的中国带到美国,最主要的贡献者是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亨利·威尔逊。威尔逊在1910年前后六次远征东亚,仅在四川眉山洪雅县的瓦屋山就采集了16个杜鹃树种。在其著作《自然学者在华西》(ANATURALISTINWESTERNCHINA)中把瓦屋山这座奇特的方山描绘为“世间最具魔力的天然公园”。2021年我在瓦屋山山顶就见到了威尔逊的铜像,复刻的是他攀登瓦屋山的场景:一手拄登山杖,一手拿着望远镜,雇佣的向导和苦力牵引马匹,肩扛相机三脚架……
瓦屋山威尔逊雕像
威尔逊1876年生于英国,从小在苗圃担任学徒,1897年开始在皇家植物园邱园工作,获得了女王植物学奖,并得到一份关于中国植物收藏的职位,开始了他和中国的缘分。几年后他受邀前往美国波士顿担任阿诺德植物园的收藏家,任职哈佛大学,后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遗憾的是,威尔逊1930年因车祸不幸去世。
《自然学者在华西》
《自然学者在华西》出版于1913年,重点是关于“植物”的研究,但所涉内容相当广泛,除了探险游记之外,还详细写到了中国西部的动物与矿产、农业与经济,最后一章甚至还谈到了政治:关于叛乱产生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可能。彼时威尔逊身处中国转型的重大时期,亲历了满清最后的混乱、中国与西方的正面碰撞,自然学者在华西看到的不仅仅只有自然。
在本书最后的这篇政论中,威尔逊展开了一篇非常刺耳的演讲,完全个人观点的表达——
中国最有远见的政治家早就意识到对抗无望,并开始敦促学习西方一切有用的东西……但不幸的是,极端进步派在学会走路之前就想跑……我在中国遇到过数百名一心想要获取西方知识的学生,但几乎没有一个人在任何意义上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民族缺陷是这种态度的根源,他们没有认识到必须先爬,然后走,才能安全地奔跑。
威尔逊拍摄的瓦屋山
威尔逊初到中国,对西部极端的海拔高度、气候的巨大多样性、丰沛的降雨量条件下产生的丰富多样的植物群感到震惊,这情状对植物学家来讲犹如天堂。他在书中写到:“游历中国的十一年里,我收集了大约65,000个标本,包括大约5000个物种,并寄回了1500多种不同植物的种子。”威尔逊的使命非常明确:“我对中国植物的巨大兴趣和价值并不在于其丰富的物种,而在于其大量的观赏性和适合点缀世界温带地区的公园和户外花园。”这符合他的学习方向与从业经历,热爱能够装扮花园的花朵。他在书中表达了对杜鹃的特别喜爱:
如果说有一个属具有突出的特色,那就是杜鹃花……我本人已采集约80种,并引种栽培60余种。杜鹃花从海平面开始生长,但直到到达8000英尺时才变得真正丰富,延伸到木质植被的极限……它们的大小各不相同,从仅几英寸高的高山植物到40英尺或更高的树木。花朵的颜色从纯白色、清澈的黄色到最深、最丰富的猩红色和深红色。在六月下旬,它们是一团斑斓的色彩,没有比这更美的景象了。想象一下,一望无际的山坡上开满了盛开的杜鹃花。
瓦屋山在全书中独成一章,详细描述了威尔逊攀登瓦屋山的所见所闻,足见威尔逊对瓦屋山的亲睐:
从峨眉山山顶看去,它就像一艘巨大的诺亚方舟,舷侧朝上,高耸云端。而近距离观察,它由一系列垂直的石灰岩悬崖组成,四个边或多或少是垂直的,山顶特别平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