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哲学家的絮絮叨叨。当我读前一本书《时间的秩序》时,又遇到了这本书。一开始看到书名,感觉有些熟悉,但不知道为什么对这本书有印象。直到读了这本书,才意识到原来这也是一本存在主义哲学的著作。看到作者的名字,我差点以为他是中国人,后来看了介绍才了解他是韩裔德国人,而且是非常有名的哲学家。书中讨论了哲学内容,我看到他大段地引用了海德格尔,才能明白原来作者也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或许考虑到读者接受度,作者在书中适当举例,这些例子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的想法。此外,这本书有点像作者的读书笔记,除了引用海德格尔以外,还引用了其他作者的许多书,甚至引用了一些小众的文艺电影,看来作者的文艺兴趣也很广泛。
作者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现在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赋予的互联网技术,正在导致"他者"的消失。作者认为,我之所以是我,是因为我与别人不同。但如果大数据让所有人看到的信息都一样,审美趋同,就像现在的网红脸一样,那么"他者"就会消失,而自我也会消失。作者提到了自拍和自杀式恐怖袭击,在背后可能有着同样的原因。自拍是希望得到外部他者的认同,而自杀式恐怖袭击也是如此,希望在袭击时能够登上第二天报纸的头版头条,这其实是一种极端的自拍。作者提到了客体(object)一词的词根本身带有反对的意思。作者认为,只有反对、反驳和区别,才能创造出客体,没有客体就没有主体。而现在的互联网、大数据和社交媒体如果只提供我们喜欢看到的东西,只提供能直接刺激多巴胺的东西,那我们与躺在猪圈里等待投喂的猪没什么区别。这段描述让我感到警觉,应该是对现在自媒体"信息茧房"现象最严厉的控诉。作者还提到了一句话:“Protect me from what I want.”,保护我使我远离所欲之害,这应该是对这种态度的最集中体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