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权力
对于这个自己真正渴求了解的问题,德国哲学家韩炳哲首先是从“什么不是权力”的角度来阐释的。他在本书开头即指出,人们通常将权力理解为一段排他性的因果关系,因为自我的权力,导致他者违背自己的意愿来行动。这一概念不等同于权力本身。接着,他再阐明哪里有出入。前者不符合权力的复杂性,“权力的作用并没有在消除抵抗或强迫服从的企图中耗尽。”韩炳哲认为权力不一定采用胁迫的方式,相反,权力的胁迫是它对自身的证明,此时它业已衰弱。强大的权力能悄无声息地运作。
鉴于“权力”容易遭偏狭地理解,却又总是被广泛地应用,韩炳哲似乎总在本书中替“权力”正声。承接上一“权利排斥自由”的观点,他认为“绝对的权力”正是“自由和征服完全重合”。也是在这里,他提出了贯穿全书的概念“自我连续性”。当他者自愿服从了自我的意志,这一部分自我就在他者中得到延续。这一结构使得“自我在他者之中实现了他的选择”。这就是“自由的权力”“自由的服从”。他者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即权力的中介,也是最强大的中介。主客体之间本就存在亲缘性,如果主体将客体内化,这种亲缘性就变得更明确。中介的强度决定了自由的感觉的强度。强自由感下,自我连续性最稳固,权力最大。反之,当中介最脆弱甚至为零时,他者才感到个人意愿被违背,此时权力就转换为暴力。
权力和暴力不能划等号,同理,认为权力只能抑制和破坏也是一种错误观念。韩炳哲指明权力并非建立在压制之上,它是一种交往媒介,“是建构性的”,是中性的“催化剂”(卢曼),它能加速事件的发生,影响进程及走向。从这一角度来说权力也是一种生产力。马克思·韦伯的定义让人深受鼓舞,他说“权力意味着在社会关系中伸张自己意志的每一次机会,即便面对反抗,且无论这种机会以什么为根据。”权力是一种悬置的可能性,它在首权力支配者作出的两种反应——欢呼或被胁迫——之间开垦出一片中间地带。韩炳哲认为人们对权力的印象糟糕,是因为权力的中介性太差,胁迫性得到了凸显。而我也意识到,自己在阅读全书时,很难把自己从受权力(甚至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权力)支配者的位置上转移出来,好像我不掌握任何(哪怕针对自己的)权力似的。面对权力这一概念,好像出于习性站到了一个十分被动的角落。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