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记得吗,我把《图像:从文艺复兴到社交媒体》列为年度首选艺术史(豆瓣9.5分)。
里卡尔多·法尔奇内利的书太好读了,浅显易懂,有干货,太喜欢了。
现在,《色彩:颜色如何改变我们的视觉》也来啦啦啦~目前出分也9.5分。
-
我读过一些颜色著作。这些书大致都谈论颜色之美、历史、故事、文化象征,《色彩》的视野广阔,不止驻足历史,开宗明义就说“视角”:
工业黄,设计社会;统一红,21世纪的视角;构造黑,工业色彩的可能性。
主旨明确:工业时代的颜色理论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或者说,工业设计如何利用色彩来推动消费。
-
《图像》透彻分析视觉技术的成因机制,对自媒体从业者很有启发。《色彩》同样扎根当下的现实需求,可以也是消费时代的人间清醒指南。
-
色彩与物品关系的关键之处在于随着时间流逝,它们留在人们脑海中的深刻印象。
-
有些颜色,比如群青,很难提炼。所以,群青代表了高贵和重视,是圣母服饰的专属颜色。
每种颜色,红色、黑色、白色,等等,都是地位身份的代表,关乎精神、道德层面。文学艺术经常用色彩作为暗示。
《包法利夫人》的蓝色代表着主人公难以实现的梦想;
希区柯克《眩晕》里的真假女主,一位是白金色头发、灰色套装,另一位是奔放的金发、绿色的披肩,它们指向两种性格。
-
在古代,纯色的技术提炼很难,越是纯粹的颜色就越能代表高雅,俗艳的颜色显得廉价。这种心理模式在工业时代被大加发挥,纯黑、纯白、纯灰等设计大行其道,市场的多种需求又促使彩色搭配的各种可能。全书配有大量图片,搭配讲述色彩的叙事作用、表征功能、对比效应等,还有很多心理学实验、技术成果和图像实例。比如:
-
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肥皂盒》展现了复杂色彩与系列逻辑之间的冲突;
几位研究者承前启后,用音乐的音阶类比色彩的明度,以构建和谐诗意的商业艺术;
“互补色对比”和“同时性对比”锁定人们的视线,充分发挥色彩的结构性作用;
动画片《辛普森一家》的视觉效果取决于科技的发展,黄颜色的饱和度、对比度和明度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牵连着期待引起的观众心理反应。
-
《色彩》所揭示的,也是人类心智模式的推理方式,以及我们认知世界的感觉。
-
书中图片实拍供参考: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