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德语文学的恢弘长卷,歌德、席勒、卡夫卡、茨威格、托马斯·曼、君特·格拉斯,这些群星闪耀的名字却几乎都密集的出现在两个时期——18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那么,德语文学的起点在何处?
《德意志文学简史》的开篇有点出人意料,用了一个“失败的开端”它的观点简述如下:
以往的观点是德意志文学由中世纪德语文学开启,尤以德语诗歌和散文是其中华丽篇章。但实则有以下几点需详细分说,一、被后世置于德意志文学史开端的古高地德语文献,实则是基督教僧侣用拉丁字母拼写出古高地德语的发音,且目的是为了记录异教咒语和故事或为信徒传播福音,即使这可算作德语文学,它的体量也不足以形成语料库。 二、12世纪末,宫廷文学出现中古高地德语歌谣和史诗,但此系贵族委托专业作家所成,非原生态民歌,兼之这些诗歌的母题多是法国文学翻译、改编的产物,非纯正的德意志文学。 三、除《尼伯龙人之歌》属日耳曼英雄史诗之外,其它德意志本土诗歌如《帕西法尔》、《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等,不仅在中世纪时未能引起重视,且对后世德语文学也未能产生大的影响。
总结来说便是,所谓的德意志文学起点要么出身不正、要么根骨不佳。又因——14世纪末近代早期高地德语取代中古高地德语导致彼时文本逐渐失去读者,和15世纪中期印刷文本取代手抄文本导致经济效益驱动下的文学作品难以付梓——这两个原因,使得中世纪德意志文学的广泛传播止步于近代到来之前。
本著作者海因茨·史腊菲将德意志文学的发轫与晚其几十年的意大利文学做了一个简单比较,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用本民族语言著成的《新生》、《神曲》、《歌集》、《十日谈》等依赖于印刷文本的传播(印刷技术造成的德意志和意大利文学截然不同命运的原因,本书中有详述),从诞生之日到现今,始终是意大利的经典,文脉不曾断裂,意大利幸甚至哉。
与此同时,“德国的文学状态,或者说是没有文学的状态,从14世纪一直延续到了18世纪初,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和改善。”
期间16、17世纪,学者们在翻阅历史和法律文献时,逐渐对古高地德语和中古高地德语撰写的文学作品产生兴趣,但之所以发现、研究、编辑再出版,是源于“发现了古代执法的痕迹”。这意味着这些文本难以做到广泛而下沉式的传播,这或许是爱国性、精英性的,但依旧不是充满生机的、原生态的德意志民族文学。
就此而言,德意志文学确实有个“失败的开端”,它与师从的法国相比,法国有煊赫的宫廷文学,是自上而下的形式;与政治和地域上都有亲缘性的意大利相比,意大利的文学盛开在城市中的市民阶层,是自下而上的行为。文学上的表现离不开背后的国家形态和历史背景。
夹在一前一后中的德国,其政治形态、国家结构不同于法、意。德意志是封建领主、贵族们的天下,出现了“贵族文学”,但因领主们不重视、官方语言不流行德语,以及德意志处于一种诸侯分治的局面,所以贵族文学是无源之水、渐次枯竭。德意志文学想要在世界史上出现它的第一次高峰要等到18世纪初期了,也正是由此开始,德国作家们正式的、普遍的用德语作为书写语言,这就是起点之后的故事了。
推介语中说,这是部“小巧而富有启发性”的作品,确实如此。书中每一部分文学层面的梳理,附之其后的皆是文学背后的处在历史中的因果关系。这种深度诠释和思辨性描写,使人读毕思不止。
好书当如是。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