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总字数只有10万,但我花了十多个小时,写了六七十条评论,要算是我看过最认真的一本书了。我几乎是默读完的,而且以后还会常常翻阅。其中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人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无数圆点的连续。” 阿德勒认为人不仅在空间上独立,而且在时间上也是如此,因此他甚至否认人的过去会给人带来心理创伤。他提出“目的论”而非“原因论”,认为执着于过去毫无意义。例如,一个人从小就害羞,害怕演讲,原因论认为他害怕演讲是因为他从小就害羞,而含羞是由过去的心理创伤造成的。而目的论则认为他不是害怕演讲,而是根本不想去演讲,含羞只是他拒绝行动的托词和遮羞布。 这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着相似之处。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一种正常的客观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他指的是面对人际差距时的落差感。有的人会奋起直追,不断壮大自己,最终成功实现自身价值。而另一些人则采取鸵鸟策略,消极避世,孤独高傲,不敢与人交往,形成了严重的自卑情结,甚至为自卑而自卑,为了拖延时间而拖延。因此,面对失败时,他们会找各种理由:原生家庭,以前的挫折,内向害羞等。因此,我们要改变,应避免执着于过去,否则会陷入一次又一次的自卑轮回之中。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具体方法是阿德勒的“分离课题”理论。 阿德勒认为人的所有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也就是我与他人、社会,以及世界的联系。人不是住在客观世界里,而是营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您看到的世界与我看到的世界不同,客观世界是由每个人的主观世界所建构而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镶嵌在一起的两个小圆,有共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存在。我们无法主宰大圆,但可以主宰我们自己的小圆。只有正确地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逐渐改善整个客观世界。这与王阳明的“心即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阿德勒认为,人既独立又自由,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所以我们必须有“被讨厌的勇气”。被别人讨厌是很正常的,我在我的世界中所做的任何选择都属于我的课题,而你在你的世界中所做的选择都属于你的课题。要开一家店,你的妻子反对。经营业务是你的课题,你是否开设店铺完全由你自己决定。但开店后,你的妻子可以选择支持你,也可以选择离婚,这是她的课题。因此,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自己的课题,不要干涉其他人的问题。(注意:干预具有强制的意思,不干预并不意味着不能引导和交流。在开店之前,与妻子和家人的对话交流至关重要,但任何人不能强制对方做出决定,决定权在当事人手中。) 有人说,这是否会导致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不用担心,阿德勒有第三大理论:共同体感知。 人既是独立自由的,又是社会性动物,因此人是群体性的独立个体,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参与社会实践。因此,每个人都是我的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这个思想非常重要,也就是他人的信任。只有别人的信任,我才能对其有所贡献,信任别人,我才能去帮助他人。而一个人的价值就存在于我对他人和社会的有益贡献。但“他人贡献”的标准是自己的感受,即经过自己的努力后,感到对他人、对共同体有用和帮助,而不是社会认为你对他们有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主观判断。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个社会可以影响我们,但绝不能主宰我们的内心。一旦社会主宰我们,对于金钱、权力和各种私欲的追求,就成了我们的唯一,我们就失去了“被讨厌的勇气”。所以,阿德勒认为获得幸福的方法有千万种,我们的选择也有千万种,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对他人、对共同体的有用和价值,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