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清时期存在异常强烈的贞节崇拜。贞女现象则是明清时期特有的社会现象。贞女指的是已订婚但尚未结婚的女性。当未婚夫去世时,她们要么终身守节,要么选择自杀以殉。作者在论述中未能深入探讨贞女的思想根源。一是因为话语权当时由男性掌握,二是年轻女性成为贞女的原因是多重的。然而,作者一直强调多数女性立志守贞或自杀是出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非被动行为。例如,她认为贞女现象的兴起表明了闺阁的变化与政治、文化领域的密切相关,年轻女性是影响当时文化的行动者。贞女还影响了明清思想界的议程。
通过贞女故事的内容可以看出,她们是自愿为未婚夫守贞或殉死的。然而,在当时,已订婚的年轻女性能够获得的资源实在是有限,成为贞女可能是她们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在经济方面,明清时期女性财产权利受到限制,女儿只拥有对嫁妆的权利,寡妇实际上丧失了继承权。女性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适婚年龄的年轻女性不得不依靠夫家生活。在政治方面,明代统治者为了文化语境的回归正统而努力,他们在国家层面对贞女进行了旌表和奖励,并表扬了女德典范,使女性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荣誉和头衔。清代满人为了获取统治正当性的话语,在士族及以上阶层争取华夏身份,因此对于贞女这种同政治忠义紧密相关的遗族之思,得到了官方话语的推动。在文化方面,到了明代,人们已经多年接受了宋明理学理论。设身处地地想,一个年轻女孩从小就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价值观中成长,所以已订婚多年的未婚夫去世对她们的冲击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我认为贞女是将对女性生活和生存的压迫用自愿选择的外表包裹起来的,而不是如作者所理解的那样是主动和有多种选择的可能。
书的最后,明清文人对贞女现象的争论集中在行为是否符合儒家意识形态上。看了这些争论,让人忍不住想笑。一群男人激烈地讨论贞女现象的行为是否符合“礼”,或者终身守节是否符合女子应该嫁人的自然,但没有一个人提出该现象违反了女性本身的生存需求或生命权利。更甚的是,他们还对贞女是否有性生活感兴趣,书中引用了一个故事,写了郑贞女守贞一生后尸体被检查是否还是处女,这使男人们感到恶心。
卢伟菁这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贞女现象的成因、发展和影响,从中可以窥见明清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一些重要特征,值得一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