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群里的阿布向我们推荐了一部欧美犯罪小说《那年雪深几尺》,由美国畅纽约时畅销作家布莱恩·弗里曼所著。我会阅读这部小说,不是因为他获得过多个奖项,例如“国际惊悚小说作家奖”、“麦卡维帝奖”、入围过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的“金匕首奖”、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的“爱伦坡奖”、鲍查大会的“安东尼奖”以及《Deadly Pleasures》杂志的“巴瑞奖”,而是因为他推荐的小说都非常好看,特别是这类欧美小说,他选择书籍的眼光很敏锐。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桩发生在名为“繁华”镇上的儿童失踪案件,失踪的是一个十岁的男孩。故事中夹杂着别的案件,甚至是主人公亲身经历过的案件。值得一提的是,这起儿童失踪案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时间跨度,但是在阅读时并没有感到拖沓。另外,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在这个小镇上生活下来也可以算得上是奇迹,为什么呢就不多说了,免得泄漏剧情。
女主角是一位名叫榭尔比的女警察,她能够在这个小镇上执勤,多亏了她的父亲,也是这个小镇的警长。
在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我们国家似乎都是那种重情义的社会,为了办事都需要找熟人。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家人生病了,为了能在医院争取到一个床位(因为实际上医院的床位经常不足,有些病人甚至只能躺在医院过道中),你可能需要通过关系找熟人帮忙,获得一个床位。这种情况在我国经常发生。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他们完全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他们是那种18岁就离家独立、没有人情味的社会。通过布莱恩·弗里曼的这部小说,我好像也能够一窥西方社会的章法。
首先,“繁华”镇就像中国的农村一样,并非是大城市,因此镇上的人彼此之间都非常熟悉,就像中国农村一样,你家的事别人清清楚楚。所以在男孩失踪案发生后,包括当地警察在内的镇上的所有人都参与了寻找男孩。
其次,整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是“繁华”镇的人们都非常友好,都很有人情味。失踪孩子的家庭也得到了小镇上的人的帮助和关心。这让我意识到,美国社会并非是我所想象中那样缺乏人情味,至少在这个小镇上的每个人给我的感觉都很友好。
榭尔比花了十年的时间最终找到了凶手,然而这个男孩早已去世接近十年之久。从男孩失踪开始,前72小时被称为黄金时间,也就是说,如果在这72小时内找到男孩,他们还有生还的可能性,而超过72小时,这类儿童的生还可能性就接近于零。
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榭尔比的闺蜜得了癌症,她请求榭尔比照顾自己的女儿,因为她害怕自己去世后女儿无人照料。榭尔比答应了她的请求。
最后,榭尔比的父亲罹患阿尔茨海默氏症,由于榭尔比是警察,无法全身心照顾自己的父亲,所以她找了小镇上的朋友帮忙照料,这位朋友也非常用心地照料,直到榭尔比下班回家才离开。后来,由于榭尔比的父亲病情越发严重,榭尔比的朋友照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最后她们签了个协议,榭尔比的朋友全职照料父亲住在榭尔比家里。
从这个小镇上的人们看来,他们都非常有人情味。最终失踪十年的男孩的尸骸被找到,凶手也被揭发。这是一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悲剧,不仅限于这宗案件,另一起案件也同样如此。
这部犯罪小说看起来非常真实,让我真正意识到,现实世界并没有那么多构思精巧的案件,这只存在于小说中。真正的案件发生可能比想象中还要简单,凶手并没有使用什么精巧的计谋来迷惑我们,只是我们自己想得太过复杂,可能是眼前的迷雾遮住了我们的视线。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