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元年(766年)暮春,杜甫举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时年54岁。
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携家眷登舟出峡,离开夔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于由潭州往岳州的舟船上,终年58岁。
《征旅》的故事主干即讲述杜甫居留夔州近两年的人生经历。夔州,可以说是诗人暮年最后较为安稳的一站,在这里,杜甫厚积薄发,成为真正的“强力诗人”,而《征途》所要探寻的,正是这脱离有限肉身的一跃是如何达成的。
《征旅》不是波澜壮阔的心灵史诗,诉诸内而不及外,相反,我认为作者马鸣谦采取了从外部突进的策略,即以多视角多声部的述说来逼近杜甫的心灵世界。杜甫从来不是高蹈的仙人,他的入世之心极强,而又苦于生活的困顿、命运的捉弄,居留夔州之时,自然有鸿儒前来谈笑,讨论诗艺,但与白丁的交往却是日常,我们看到,在《征旅》中出场的,不仅仅有当世名流,也不乏衙役、仆从等等,杜甫要操心农事,撺掇夫人酿酒自足,甚至动了商业的念头。正是在日常生活的喧哗与骚动中,才产生出了真正伟大的诗人之心。
杜甫并不想长住夔州,在他的计划中,夔州不过是一块小小的跳板。然而经济上的窘迫是摆在面前的大问题。作者写道:
可是,现实状况很快就刺痛了他。只因近来每次回到赤甲,杨氏总会跟他唠叨操持家事的艰难。自离开成都,时间已过去了一年多,出蜀前留备的旅资正在快速消耗,家计已经捉襟见肘,目前仅够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倘若贸然上路,恐怕走到半道就无力前行了!
长安日远,夔州日长,建功立业、辅佐朝纲的心荒了又盛。作者在书中为杜甫算了好几笔经济账,买药花去多少,卖鱼得到多少,偶尔的俸银、亲友的资助又是多少,一笔一笔,过日子终究不过是这些算计,比不得做诗一挥而就。
这是《征旅》一书的最大特色,即详尽揭示了诗歌所以诞生的物质性环境是怎样的,因此,小说的语言风格是纪实的,顺着读,仿佛在看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这种全方位的物质现实复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相信作者必然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但《征旅》并不是乏味的流水账,常常有细腻婉转的笔触——一部以诗人为主角的小说怎么能缺乏诗意呢请看杜甫出峡离夔时一段江上暮晚景色的描写:
霞光照应在绿绮般的江面,一弯娥眉细月升起在东面的江陵上空,江中小岛烟雾缭绕,近处沙洲之上,早春初生的荻草和菖蒲不及一尺高,已在晚风中微微摇曳。野雁在河港的水栅上起落争鸣,分尾的燕儿正绕着杜家船桅杆上的木鸦上下翻飞。
天地辽阔,由远及近,有静有动,“烟雾缭绕”“起落争鸣”,正是人物心象的外化,隐忧中又有兴奋。
而已然知道结局的我们,却要为年迈的诗人深深叹息。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