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老师一直以来都是我所了解不多的几位心理学人中对问题洞察最深刻的人之一。他通过各种渠道都乐于向人们展示自己的观点,涉及的课题包括攻击性、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等等。因此,他在这些领域有更多的建树和洞见。
本书基于大众心理普及,涵盖了我们普通人几乎都会遇到的各个领域:人际关系、自我认知、亲密关系和改变。书中运用高度敏感的个人经历、敏锐的觉察和犀利的语言一一呈现:
1. 解放和独立:“看不惯的本质是对自己自我价值感低的一种愤怒,然后想从别人身上得到点价值。如果我们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好的,起码要证明别人是错的、差的。…看不惯只是跟自己在战斗。在自己的世界里完成了假装比他人好。” “别人的否定和指责为什么能伤害到你…急着否定攻击和为攻击辩解,都是被带走的表现…激发了我的防御,我已经被他的话题控制。如果他使用的是激将法,那么他赢了…如果不认同是不会对这个否定有反应的。投射的是别人,认不认同是自己的事”。真实的自己是由自己决定的。
2. 认识自己:“如果一件事需要努力才能做好,那么这件事根本就不值得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是不需要努力的。…需要努力才能做好,只能说明你的潜意识是抗拒的”。
3. 两种依恋:对于孩子来说,安全感和探索两种依恋模式对应了传统父母的角色。
4. 负责任:“自由就是你选择,你负责”。 “决定去做”是做成一件事情的最大原因和最初的一步。安全感的问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满足,然后承担责任,敢于冒险,解构、重构并艰难地适应一段时间,最终形成新的经验和模式。不可等到恐慌自动消除后再行动。
5. 有耐心:螺旋式的改变,进10步退9步,持续提供自己新的刺激,不要着急。
6. 不偷懒:为什么和如何改变他人?为了让他人满足自己——如何独立于他人而存在;用简单粗暴自动化的斥责惩罚去改变——无异于为了解决问题打骂孩子,不想付出心力不想付出关爱,没有人会被低自尊地从外部打开。
阅读感受,有些内容对我来说非常熟悉,所以略过了。而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是完全可以一直受用下去的。当然,其中也会有一些丛老师自己也认可的致力于心理自助的科普书所特有的“啰嗦”,不过并不多,所以这本书仍然是一本优秀的心理学自助读物。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