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拿起这套《钱穆珍稀讲义》时,是冲着老先生的名气来的,也没太仔细看介绍,就觉得国学大师讲的东西一定是好的,便抱着好奇心来读。开始读的时候,觉得有点点艰难,但是越读越喜欢,收获很多,满心欢喜。
读史可以鉴兴衰
读第一本《中国通史》的时候,开始读起来有些云里雾里的蒙圈,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是什么意思,读了一部分下去,才体会到作者跳跃性的思维,总是讲着讲着那时候的历史,突然蹦到了现在的一个现象,就此展开说明。还经常用类比来阐述现代的一些现象。
在这本书里也收获了很多内容,就如我自己所说:纵观历史,才知道我们如此渺小。人是需要读历史的,读了历史才会知道自己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那些斤斤计较的东西,那些功名利禄,显得狭隘而不重要。
而且从老先生讲解唐朝包容性带来的繁华来看,保持开放是非常重要的,我想,不管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个人。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读历史总是能带来一些感悟,看见兴替,看见兴衰,然后反思现在和发展。
写作真实最重要
说起来写作很久了,有时候文思泉涌,有时候下笔很艰难,更是有时候压根不知道如何去改进,看着别人的稿子,是写自己喜欢的,还是去模仿内心也有诸多问题想问。
很神奇的是,竟然在《中国文学史》中窥得了部分答案。
“就文学作品说理言,第一,要真实。说理的要表达真理,写历史要撰写信史,抒情的要真情流露。
第二,要自然。其实文学作品除了说理、记事和抒情,尚需加上言志。”
直白来说,其实是真实而自然地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或许,在写作上,太过于规矩反而失了灵气。好的文学作品是有真理、有真情,具备纯真和自然。
“写作也是如此,要一任自然。文学作品,至此才是最高境界。”
培养读书的心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读到书里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之外,总是能从书中读出一些别的东西来。
在《中国学术文化九讲》中,除了读到了一些历史、经济、文化的内容,还被钱穆先生说“读书要培养心情”深深地吸引住,深感有趣。
“我们要培养读书的心情,喜欢了,要懂也会省力,也必定会有兴趣。
并非叫你知学,而是叫你好学,要有喜欢的心情。一切的生活,均从喜欢而变成懂,任何东西都是从先喜欢而变成懂的。
吾人首先要培养好学的心情,不懂也要喜欢。”
这一段真的太喜欢了。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从何而来呢首先是从心情来吧!先生说这是一种少年心情,大了之后就差了,小孩子喜欢一样东西,是不管懂不懂都会喜欢的。而人求学,则总是向着不懂的地方跑,保持一种好奇心,学问才会有长进。
在忙碌的日子里,读完了这一套书,被钱老先生的真知灼见和大格局所吸引、所震撼。越来越喜欢读大师的作品,不仅是文学造诣很高,生活也总能获得很多启发。
就像是很喜欢读季羡林老先生的书,内容看起来似乎写的很简单,甚至有些都是简单的生活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字里行间妙趣横生,还蕴藏着生活智慧在里面。
有时候忍不住在想,这些大师都是天才吗我想,必定有特别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守拙”和“匠心”,是一种“从前慢”的过程中研究学问的一种耐心、平常心、求知心,是那种踏踏实实的做事的精神。
曾国藩打仗的时候,采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看似很笨拙,却是坚固而持续的向前推进。
现在的我们也需要这种笨拙的精神,有时候笨一点反而是好事,专注于要做的事情上,不会被周围的事情所打扰,反而更能走向理想的殿堂。
我们往往高估了3天能完成的事情,3个月能完成的事情,却低估了3年能完成的事情,10年能完成的事情。
读大师的作品总是能让人沉静下来,有时候是跟着一起感受生活的趣味,有时候是跟着提升格局。那些好的作品,好的老师讲述的内容,总是带着家国情怀,带着一些悲天悯人的胸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