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卢梭写在名著《社会契约论》开篇的第一句话。这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以敏锐的眼光洞悉社会,以独到的见解针砭时弊,成为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锋领袖。
思想上的“异端”与生活中的“不端”让这位时代先锋在当时的社会上备受争议、打压与迫害。“晚年三部曲”《忏悔录》《对话录》《遐想录》既是剖白亦是自辩。《对话录》是继《忏悔录》后他晚年创作的蕞重要的作品。
写作此书前,卢梭正遭受着当时社会上蕞猛烈的攻讦与迫害。除了政府、教会以及无知公众,故友的背叛与诬蔑,成为压倒卢梭的蕞后一个稻草。他因此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刺激,敏感多疑到甚至有些病态的地步。所以,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卢梭是非常痛苦的,他必须直面别人的误解与批判,并将其一一陈述出来,再逐个驳斥回去。正如卢梭所言,“我经常处于这样一种痛苦而忧伤的心境,由于不堪忍受,不能连续进行一种如此痛苦的活动,我每次只能投入很短的时间”。就这样,《对话录》带着满腔的激愤与喋喋不休,把我引入到一个非常阴森、恐怖、诡异而又令人匪夷所思的氛围里。整个阅读过程压抑、痛苦但又莫名刺激。
在这本书中,卢梭虚构了一个对话场景,三个对话人物,分别是两个对话主体“法国人”和“卢梭”以及一个谈论对象“让-雅克”,其中,“法国人”代指盲目的社会公众,“卢梭”是为卢梭做辩护的第三者,被谈论对象“让-雅克”才是真正的卢梭本人。
简单来说,就是卢梭虚构了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有两个人在聊八卦,而八卦的对象则是卢梭本人。而聊八卦的两个人,一个贬低卢梭,一个赞赏卢梭。对话一共有三场,第一场对话中,“卢梭”虽不认识“让-雅克”但读过“让-雅克”的书,他认为书中宣扬的都是真理和正义,因此认为“让-雅克”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而“法国人”从未见过“让-雅克”也从未读过“让-雅克”的书,但他听信了别人的诋毁而认为“让-雅克”是无耻之徒。双方就此展开对谈,但鉴于无法说服彼此赞同自己的观点,而约定“卢梭”去见“让-雅克”本人,“法国人”去读“让-雅克”的书,希望能借此认清“让-雅克”的本真面目。第二场对话是“卢梭”的陈述,他在见过“让-雅克”本人之后,认为现实中的“让-雅克”与他从书中读到的“让-雅克”一般无二,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第三场对话是“法国人”的陈述,他在读过“让-雅克”的书之后,认为书的作者与“卢梭”所描述的“让-雅克”完全相符,就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至此,“卢梭”和“法国人”的意见达成一致,二人的观点从对立走向合流。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对话录》是卢梭在几近癫魔的状态下所写,但并不是语无伦次的呓语。书中严谨的论述逻辑还是充分展示了他细腻入微、千折百回的说理才能。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