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悦读♥︎2023-75
高一那年,我读过一篇有关法拉奇的文章。文章不长,主要介绍她以及采访世界各国领袖时的犀利问政。对于从五六岁就立志成为记者的我来说,法拉奇成为了我的偶像。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我无法找到更多关于她的信息,但我开始真正思考成为一名记者需要做些什么。首先,我找到一本高三填报志愿的大册子,抄下了有新闻系的大学,觉得自己有很大希望。于是我斟酌了一番,在第一页郑重地写下了:人民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新闻系、武汉大学新闻系和厦门大学新闻系。然后我考虑了天气原因,将武大和厦大的顺序调换了一下。之后另起一行,我写下了哥伦比亚新闻学院。
转年高考咨询时,我跑到地坛公园,只找到了人大的招生点。我正经八百地问了很多问题,才知道原来他们文理科都有招生,且在本地每年招生人数不同,而且也不多。分数线出来后,我将当年几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加在学校后面。然后在高二时,又加了一列数字。到了高三,经过激烈的争取,我没能将新闻系放入我的任何一个志愿之中,甚至中文系也只能成为第三专业。法拉奇从励志的偶像变成了我青春时期抗争压力的象征。
后来,我也当过记者,但很快转行了。我曾去过人大新闻系听过几次课,算是实现了当年的愿望。只有在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门口笑着说:“快给我拍一张照片吧,这是我当年梦寐以求的地方。”那时,我还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