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华兹华斯》是英国印度裔作家维迪亚达·奈保尔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从孩童的视角出发,以第一人称叙事,讲述了叙事人“我”与一名名叫B·华兹华斯的诗人相识、结交,以及“我”目睹华兹华斯死去的故事。整篇小说语言优美,充满了浪漫主义抒情意味。本文将从小说文本出发,结合小说的叙事特点和具体情节,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首先,从表面上看,小说通过揭示艺术在现实社会中受到漠视,文艺工作者无法得到理解的悲剧,探讨了艺术困境。华兹华斯这一名字恰巧与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相同。作者通过塑造这一角色,实际上将其他的创作速度极其缓慢,一个月只有一行。他的创作纯粹是艺术性的,不追求任何世俗意义。写诗本身无法为他带来金钱、名誉等世俗利益,他追求的始终是一种精神上对美的享受。因此,在“我”问他写完诗以后是否会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时,他陷入了沉默。在现实社会中,物质与精神的提升并不是在所有领域内都能实现的。在许多情况下,二者不仅无法同步,而且相互矛盾。无论是文学、美术、音乐还是其他各种艺术类型,创作者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都需要极大的独立性,需要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艺术态度融入作品本身。然而,这种个人化的思想未必能与世俗大众的审美相吻合,导致艺术无法通过与多数人共鸣而广泛传播,艺术工作者本人也渐渐被边缘化,无法受到人们的关注,更无法得到与其精神匹配的物质回报。这一困境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得到过体现,如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和双雪涛的《刺杀小说家》。本篇小说也通过描绘华兹华斯生活的物质困境来呈现这一困境。
其次,从深层来看,作者不仅表达了艺术困境,还揭露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感性意识的消磨和理想主义的消解。小说运用儿童的视角进行叙述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儿童的世界没有被社会过度浸染,仍保持着天然的感性色彩。而诗人这一群体本身就是充满感性的人,文中的华兹华斯看到许多事物都会流泪,他对自然和整个世界的情感非常敏感。这一点与叙事人“我”高度重合,所以在“我”问自己是否也是诗人时,华兹华斯回答“你像我一样棒”。诗人的内心本质上就是充满感性的儿童之心。然而,世界本身充满了物质需求,这种物质世界所带来的世俗意义上的“理性”不断侵蚀着人们内心纯粹而天然的感性。叙事人“我”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世俗和高尚之间的地位。当有乞丐来拜访时,叙事人一家会给予他们少量的物质帮助。在面对乞讨者的这些人之后,诗人华兹华斯的到来对他们来说是出人意料的。面对华兹华斯提出的要求时,“我”的妈妈表现出怀疑的态度,甚至怀疑他对华兹华斯是否怀有不好的意图。当“我”和华兹华斯躺在草地上看星星时,警察出现并质问他们在做什么。以上两个情节体现出诗人的感性行为在很多情况下无法被理解。人们通常习惯用基于自己经验得出的“理性”认识来判断事物,在面对像华兹华斯这样纯浪漫、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行为时,他们无法相信,而习惯于将对待一般人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与此同时,他们内心的理想主义也在“不相信理想主义者”的过程中逐渐被消磨。
《B·华兹华斯》通过描绘诗人的悲剧,从外表到内里,展示了社会现实与理想主义的冲突。小说还以“钉子沉入水中”作为象征,隐喻了艺术与理想无法摆脱现实,并最终遭受沉默的悲伤。这是一部充满浪漫精神,同时也蕴含对社会深入思考的天才佳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