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科技前沿的联系,基本只有在大众媒体上偶尔看到一条“据xx称,发现了xxxx”。我们很容易理所应当地想象科学家工作或者说科学诞生的场景:一个白发苍苍、儒雅的通常是男性科学家,穿着整洁的白大褂,在一个远离市井喧嚣的实验室观察各种仪器和玻璃器皿,里面装满各种颜色的不明液体,然后灵感忽至,一个即将改变世界的成果诞生了。然而,本书的根本目的是对这种想象进行修正。
科学方法一般认为是观察、归纳、总结,描述了这个过程的语言形式有很多种。然而,随着学科细分和深入,其中具体操作的微观细节变得越来越复杂,普通人无法理解。作者敏锐地意识到科学家本身也强调科学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独特性,加强了这种二元对立的观点。然而,一些人认为作者在书中使用了很多专有名词和哲学式的叙述,对普通读者并不友好。作者在第一章提出了问题,阐述了社会学研究进入科学的必要性以及两个学科之间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在建构科学事实时的关联性。他指出:“一个外界普遍认为组织有序、逻辑明确、条理清晰的科学实践体系,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混乱无序的观察组成,科学家在其中努力创造出秩序。”
作者花费了两年时间进入索尔克中心的一个实验室,以了解科学家如何建构有序叙述的技巧。第一章类似于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将实验室的工作比作宗教式的仪典,将实验室仪器分析得到的数据称为“铭文”,并以经济学名词将论文比喻为实验室最重要的“商品”,利益则体现在被引用次数上。这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点,即一个独立实验室成果的生产阶段伴随着工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高成本资金支持。作者意识到论文的重要性,深入研读文献并对文献陈述进行分类,发现科学家对事实的探索总是依赖于他们得到的铭文,而忽视了铭文之后的“物质”。然而,作者并不想推翻科学的真实性,他肯定科学工作者是在“发现”事实的同时,也是作家和读者,从事说服他人的工作,并且一直被他人说服。随后,作者以“TRF(H)”这种全新的物质的发现为例,试图用社会学方法重新观察和还原科学家“发现”新事实的复杂过程,同时强调其他领域交叉学科的研究或范式的必要性。作者明确反对“先验性事实存在”的认知论。
接下来的章节更加详细地描述了实验室内细微的“非正式交流”对话,这些对话构成了建构一个事实的“分裂与反转”过程,将事实从陈述转变为对外界真实的陈述。作者提醒我们注意科学家们往往使用的过程中的同义反复。信用循环的概念引用了大量的经济学理论和术语,展示了一个现代科学体系的形成方式,这个体系是由无数科学家共同建构的。
虽然作者一直涉及相关问题,但他无意冒犯地追究科学的本质是否真实,而是提出科学事实和外部世界的客观一致性是科学的成果而非原因。可以说,科学与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是相互依赖的,社会享受的科学成果并非是假象,而是通过科学创造出来的事实。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