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一位特例,在男性主导的文坛,她的作品被奉进“经典圣殿”,流传千古。这本书以接受史的角度切入,结合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理论赞许她的才华,却贬低她的人品。
作者揭示了,长久以来对男女作家的词作解读存在着的微妙的性别双标。中国文学史上有“男子作闺音”的传统,男性文人借“深闺怨妇”等女子的形象抒发自身抑郁不得志的愤懑。然而,词的代言体功能在李清照这里演变为自传体,人们自动将词中角色与历史上的李清照本人画上等号。导致这个问题的客观原因在于汉语诗歌语言中主语的缺失。我们是以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来指代词中女子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女性身份与创作者身份的不兼容:“若一名女子也有杜撰人物的本领,就会使男作家的类似做法显得不足为奇,反过来更肯定了女子的才华,这与从属的、恭敬的、忠贞的女性形象背道而驰,从而挑战既定的社会礼教。”(摘自第三章:为什么女词人被这样解读)
第四到第九章围绕以“李清照守寡、再嫁、离异”议题展开的李清照接受史研究。其时间跨度自她去世后开始,历经元代(1271—1368)(第七章“李清照形象的开端”),明清时期(1368—1911)(第八章“维护寡妇形象,否认再嫁事件”),20世纪直至今日(第九章“现代主义、修正主义、女性主义”)。
金兵入侵,衣冠南渡。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逃亡途中离世。1132年,她和弟弟一家到达临安,然后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这次婚姻维持了不到10个月,同年九月初,李清照就去公堂状告张汝舟。在翰林学士綦崈礼的斡旋下,李在经历短暂拘禁之后,很快摆脱了诉讼。张汝舟则被贬职流放。然而,晚明的批评家无法接受李清照的再嫁行为,认为这有损女性的道德和品行,而人品影响到对其才华的认定。于是,他们开始推翻若干条记载李清照再嫁事件的宋代史料,将这些再嫁记录视为诽谤。这场学术运动将李清照的形象重塑为深情、坚忍、多才而忠贞的妻子。五四以来,关于李清照的再嫁问题再次掀起一场辩巫雪耻运动,并在两大阵营(“再嫁阵营”&“否认再嫁阵营”)之间激起热烈的辩论。
阅读之前没预计到,一个再嫁问题能够延伸出这么多复杂的议题。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全书,非常流畅的学术写作。作者艾朗诺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的洞见着实犀利,同时对于女性主义理论和文史材料的结合也恰到好处,没有理论俯视文本带来的割裂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